■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推动着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团结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各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开展和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从一方面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关系到校园和谐、师生团结。对维护民族团结、校园稳定、办好民族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不同时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目前,我国面对着社会转型的大局面,维护民族团结,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拉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同时,部分地区表现出了不同民族因民族文化、饮食差异等所带来的问题,从而衍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赶超了西方国家近二百年的工业革命进程,使得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致使国外某些国家和势力有所窥视,企图以支持我国某些激进分子以达到破坏我国长治久安的社会局面。部分不法分子将“魔爪”伸进校园,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向教育行业的渗透加剧,使大学生成为境外敌对势力争夺的目标和焦点,这都为我们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藏区高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育教学及评价方法单一;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教材建设滞后。[1]“三股势力”对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严重影响着新疆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2]民族院校大学生族际交往以和谐为主,部分存在民族心理距离感。总之,大学生比较缺乏民族团结相关知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未形成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与方式,传播普及民族文化、民族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培养民众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和国家观,最终形成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高校要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的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但是民族高校的特殊环境和地位,决定了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作为指导方针。因为它向人们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指引被压迫民族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民族高校应当结合实际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以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法律意识、主体意识、社会公德等为内容,采用课堂灌输、互联网传播、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和途径,让公民意识在民族高校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们不断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的关键。民族地区高校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导,强化文化通识教育,多方位挖掘学科文化内涵,合理开发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从而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自信。
健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系统,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在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在做好“四个在一起”“五个认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材编写,完善教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监督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社团社区组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健全民族团结教育体系及长效机制,确保民族团结教育永续发展。
在新形势下,民族团结教育显得刻不容缓,历史和现实证明,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系、力量所依、希望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民族院校努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才能使各族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