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讲清楚’系列讲话”精神,也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应积极探索如何把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撑。它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的总和,是多种思想和学说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具体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其内容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对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500名在校大学生随机调查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建议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热点问题,从实际出发给学生作介绍;(2)通过师生间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讨论,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师生都爱上这门课;(3)教学形式应多样化,除了引用多媒体、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外,还应开设参观博物馆、进行社会调查、重走红军路的现场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体验课、情境课,丰富教学形式;(4)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照本宣科的教条模式;(5)思政课课程设置需与时俱进,要避免小学和中学重复设置的课程内容;(6)要加强民族文化和素养的教育,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列入课程教学,少数新时代的大学生甚至不懂礼义廉耻。
通过以上调查了解,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水平,打牢理论功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出发提炼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在历史和现代的对比中,让思政课 “接地气”,通过讲道理以理服人,通过讲故事以情感人,学生才能有更深刻的领悟和更真切的体验,才能将爱国情怀融入理想信念和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开设,使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即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增设《大学生礼仪》、《中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等选修课程,以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为依托,以团队教学和辅导员参与教育为手段,训练一只懂得民族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元素,可以通过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让其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高校也可以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节点,例如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高校应通过第二课堂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主要通过民族文化专题讲座、英雄事迹主题演讲、团结友善主题班团会、我的家庭分享会、感恩主题现场教学、我当小老师、学生支教、榜样的力量、民族歌曲大联唱、传统习俗才艺展等形式,开展“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心灵”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和激发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