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志愿服务研究

2018-11-14 17:42■/
长江丛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互联网+

■/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催生出许多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将互联网与志愿服务进行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将启发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者新的思考。

一、高校志愿服务管理现状

(一)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

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高大上”的赛事热情度很高,比如G20峰会,而一些级别较低、规模较小的志愿者活动无人问津,为了填补志愿者岗位空缺,甚至出现了强制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部分学生在选择志愿活动时带有功利性,更多的考虑参加这个志愿服务有什么好处,与志愿精神相悖。很多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是为了加分、奖学金、入党、找工作,并不能深入理解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内涵,从而影响了志愿者的动机和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

(二)志愿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不足,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高校很多志愿服务活动由于量大、时间紧,存在着不经培训直接上岗的情况,导致有些志愿服务岗位在实际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能力不足,很多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学习,社会经验匮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二是服务意识不足,缺乏积极主动性,在服务的礼仪、用语等方面不够专业;三是缺乏责任感,面对又苦又累的工作有些学生就会抱怨,工作态度较差,甚至有中途退出的现象。

(三)志愿者队伍不稳定

志愿者队伍管理长期较为松散,管理方式较为传统。每到有活动需要志愿者时,需要临时招募志愿者团队,活动结束后,这支志愿者团队就会解散,没有固定的志愿者队伍。同时,志愿者在年级、专业、性别上都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即志愿者多集中在低年级、文科专业、女生。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不平衡,不仅增加了志愿者招募的时间成本和难度,也不利于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二、发展“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高校志愿者管理时代,由于传播技术的局限性,信息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单向、滞后的信息,同时也难以与信息源和其他受众进行交流。大学生的参与方式往往都是“自上而下”的,则虽然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但是会给大学生志愿者一种“被志愿”的感觉,忽略了大学生志愿者内心的诉求,影响他们参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互联网+”时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等智能设备与其他人员进行交流,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人人都成为志愿者、人人可以随时参加志愿活动成为可能。这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在志愿服务的实践运用中得以提升,而且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参与高校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

各类资源在“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上进行重新整合,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实现志愿服务效用的最大化。一方面,整合数据库资源,将各个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者信息库进行共享,建立起全杭高校一体化的数据库,有利于各高校实现志愿者资源的共享,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整合各种志愿活动信息资源,在平台上发布的活动信息可以实时推送到每一个注册志愿者的终端,让志愿者可以很方便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志愿活动,并且在平台上直接完成报名,后续的审核、通知、培训、签到也在平台上进行,有利于规范志愿服务的管理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

(三)引领高校志愿者文化建设

建设“互联网+高校志愿服务”平台,不仅能够传播更多的志愿服务知识,帮助志愿者强化志愿服务理念、学习志愿服务的方法和技巧,还能及时了解志愿者需求,起到随时监督调整志愿者行为、帮助志愿者发现和解决问题、关怀志愿者的作用。当志愿者的需求受到重视时,志愿者的自身潜能就容易被激发,对志愿服务会就更有激情,对志愿活动也会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当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更有激情地传播志愿服务、传承志愿精神。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为了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管理的信息化、专业化、高效化、规范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包括注册机制、招募机制、运行机制等。

在注册机制方面,采用信息化手段,在志愿者平台上建立注册系统和志愿者档案,规范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的流程,采集并及时维护志愿者个人信息,并将志愿服务的时间、项目、岗位、培训、奖惩等记录在内;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志愿服务情况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志愿者管理。在招募机制方面,利用新媒体主体多元、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建立起志愿服务信息互动平台,改变以往任务式志愿活动,让学生们在海量志愿招募信息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参加。在运行机制方面,通过开发志愿服务APP,让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很方便地记录志愿者服务项目及服务时数,省去了很多人工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

(二)搭建“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

“互联网+”高校志愿服务平台在机制建设、管理体系、氛围营造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是对高校志愿服务的一场变革,极大地改变了志愿服务的理念、方式和体验,对于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高校志愿服务平台必将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此,要整合新媒体资源,集中各类资源的优势,设计出一款符合高校的志愿服务需求的终端产品,在杭州各大高校中进行自上而下的推广和普及。这种统一的、普及度高的“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志愿服务的时空阻隔,提高志愿服务信息的可获取度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便捷度,让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培训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和志愿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志愿者自身的内在需求。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进而有力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首先要加强的就是价值伦理和动机教育,通过“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以更加灵活、更加多样的方式培养志愿者的价值伦理,帮助志愿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志愿精神,可以在平台上分享优秀志愿者的经历,端正志愿服务的态度。其次,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培训,克服志愿者因时间问题无法参加线下培训的难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互联网+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