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 庞 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迈向国际舞台,其中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收到广泛关注。“2+2”的办学模式是中外合作办学中重要的一支,即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学生第一阶段在国内大学进行前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英语强化培训,第二阶段赴外方合作院校直接攻读后两年的专业课程。双方学校互相承认对方的课程和学分,完成所有课程学习,修满学分,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得外方院校的学士学位。同时,通过学分转换,可以申请获得原国内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这种模式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我国教育创新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留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事物的看待和理解,刚刚步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极为敏感,加之社会上蔓延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思想方面进行积极调整和正确引导,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权威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1]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它事关大学生能否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能否成为社会发展急需的合格人才。大学生是广大青年当中的优秀人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的大学生更是代表着中国学生的集体形象。相较于普通本科生,“2+2”模式下的学生由于培养方式原因更容易受到多元的意识潮流和复杂文化背景的影响,如何在中西两种文化价值的浸润下,提升他们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如何培养拥有全球视野和符合国际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价值观教育扮演着风向标的重要作用。
开展价值观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2+2”项目九个专业的600多名本科生和主管老师进行了随机采访、问卷调查以及咨询拜访,了解到该校“2+2”项目学生价值观发展以及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为广大师生、家长认可的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2”项目学生所呈现的价值观发展现状实质上是我国“2+2”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他们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一是注重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集体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较差,价值取向功利化。在被问及上大学的根本目时,调查结果显示,81.43%的学生选择将来有更体面的工作,想出人头地证明自己的价值;7.14%的学生选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11.43%选择振兴中华、服务人民。具有服务社会和集体意识的学生占了很小的比例。二是学习情绪普遍不高,对大学学习以及出国深造的的积极性不明显。三是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困惑性。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观念,另一方面又极易受多元化价值观尤其是西方价值观念影响。关于是否同意中国优秀传统思想通常是对的这一问题,48.71%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37.14%的学生表示不大同意,14.15%的同学表示不太清楚。这表明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学生的整体认可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中国文化精髓认识不深入。被问及平时是否关注中国传统古文化和时事政治时,多数同学表示基本是在有学习任务时被动关注的,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会经常主动关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大多数同学一知半解,相当部分同学觉得与自己关系并不是很大。调查结果反映出了“2+2”模式下学生对于中国主流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淡漠,这也对该模式下高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政治素质高,主修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同时懂得很好引导学生价值取向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比较缺乏。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相对普通本科生思想上较为偏激,管理工作和价值观教育工作较为复杂,更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经历进行系统的引导,因此对班主任、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要求更为严格。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辅导员人数少,整个“2+2”项目的学生往往只由一到两名辅导员老师进行管理,工作量的激增,很难做到兼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没有足够的经历去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价值观走向。
就目前“2+2”模式本科留学生价值发展状况来看,普遍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较淡漠,对我国政治信仰、民族认同感不强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位的。
该模式下学生普遍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和经济条件优越。他们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甚至娇生惯养的环境当中,导致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在人际关系上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易与他人相处,没有集体观念等问题。父母工作繁忙疏于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也是导致出现问题的关键。在调查中现,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很少父母会常规性地关注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只是会在经济上极力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就使他们受到物质文化浸染较多,极易形成功利化的心态,对学习自然缺失了兴趣。因此该模式下的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出国之前需要经常性的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弥补之前由于家庭因素导致的学生价值取向偏离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渠道。但我们的教育大多仍停留在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的层面,缺乏创新性,激励效果不明显。针对思想状况特点鲜明的即将出国的留学生而言,事实证明价值观教育在实践中引导会起到更好地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理想是问题的关键。“2+2”模式下的学生由于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课程都是由外教授课,在这样环境下,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外方学校,外籍老师带来的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元文化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在横向的文化开拓和纵向文明传播中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是高校德育教育需要着重加强的关键环节。[2]
此外,分段式教学模式下,前后两个阶段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在后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涉及价值观引导方面的课程或实践活动,中外双方学校除常规管理方面的沟通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如课程、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交流。中方院校也很少有对学生思想状况的跟踪教育和观察,这使得价值观引导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被打破。完全依托外方院校的学习方式也使“2+2”项目的留学生在这一阶段相对缺乏符合中国文化和理念的价值观教育。
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大环境下,各种观念和思潮冲击着学生的大脑,“2+2”模式下的学生更容易接触外来文化的浸染。长时间接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理念的渗透必然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困惑,他们会在选择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选择西方世界价值观问题上徘徊不定,而转念热衷外方文化、观念、意识形态,极易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道德信仰的滑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甚至陷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漩涡。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正利用中国留学生身居海外的特点,宣扬西方资本主义观点,宣扬他们的享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普世价值观等,极不利于中国学生向心凝聚力的形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文化作为传统的重要传承,经过历时的沉淀和人类社会意识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国家、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3]面对中国学生个人主义和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要通过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授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方式,通过让学生深刻领会我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来对比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必须处理好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先进文化的关系。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并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另外,我们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广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结合新时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加以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尊崇“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与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谦虚礼貌、自强不息、勤劳节俭的品质,进而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集体主义精神,使“2+2”模式下培养的中国留学生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传播者和我国形象的代表者。
高校在进行常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在安排思想政治课程时,不仅要培养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素养,更要与时俱进,突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借鉴世界知名学府在思想教育领域的精髓不断创新,如美国培养学生以具备“国民精神”和“责任公民”为目标,英国突出“德行、智慧、礼仪、学问”,法国强调“公民责任感”和“热爱法兰西共和国品质”,德国突出强调“政治教育”、“和平教育”“环保教育”[4]等。还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加具体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知,进而促进其内化过程。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校园精神风尚的反应,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新引力,可以起到调节和激励学生思想行为,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人文精神等作用。相对于普通院系的学生来讲,“2+2”模式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在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性相对较高。通过开展针对该模式下学生特点的校园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活动中挖掘价值观教育的潜能。在校园活动中使得价值观的教育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产生积极效应。
针对跨境分段式学习中价值观教育的持续和连贯性缺失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后续跟踪教育机制进行有效弥补。出国学习期间,空间上的距离给传统的价值引导带来的现实的困难,但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完全可以利用新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开设“2+2”项目的高校要积极承担责任,与外方高校经过沟通,建立远程价值观教育跟踪平台,通过网络公开课,新媒体互动,网上论坛等方式对出国留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追踪,并及时关注出国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引导工作的相关调整。
同时应加强该项目教育和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当水平和价值观教育经验的辅导员、班主任,增加辅导员、班主任人数,建立家校联动机制,辅导员和家长及时沟通,共同促进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
价值观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带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以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主要内容,保证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深刻而又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其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辩证分析的态度,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价值判断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提供指引。
“2+2”培养模式作为目前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的一种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其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该模式下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前景。此外,该培养模式下的本科留学生还将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发展、开拓创新的主力军,是中国形象的集中代表者。新形势下加强“2+2”模式本科留学生价值观教育,加快培养我国急需的国际化人才还需广大同仁继往开来,贡献力量。
[1]HalsteadM.,TaylorM.Values Education and Values in Education[M].London;Falmer,1996.
[2]伍宸,宋永华,赵倩.“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7(2).
[3]赵岩.本土文化缺失导致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J].前沿,2011(24):192.
[4]张春梅,邹升平.论国际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6(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