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周恩来少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寻找祖国富强、人民幸福之路,作为他一生奉行的宗旨。因此,他对促进祖国发展的科学技术极端重视。
周恩来在1916年撰写的《试论奢靡二说》一文中,十分详细地论证了科学技术的伟大作用。周恩来认为,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已经历了三个时代:一是“人工之时代”,二是“役物之时代”,三是“汽力之时代”,即使用蒸汽机的时代。现在又进入了由“汽力”向“电力光力”发展的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一国的“国民生活之高低,与其文明之进退,实处于相维系之境也”。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强弱、贫富,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关系极为密切。周恩来列举了四种类型的国家:第一种是英国,其科技发达,“工艺商业执大地之牛耳,其国民之生活,亦较他国为高”;第二种是德国和美国,他们的科技文化虽比英国落后,但经过不断追赶和努力,结果其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也相应提高,仅“亚于英”;第三种是日本,“维新不及半纪,文明新机方在萌芽时期。”其国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虽比西方差,但远远超过东方各国;第四种是中国等东方国家,这些国家科技落后,国家贫弱,人民“生活程度之低,非可与英美相较而语,而其国之文明亦暗淡无光。”这是由各国对科学技术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所以,周恩来批驳了那种把中国的贫弱归诸于群众“奢靡”的观点,指出应以科技文化发达的国家为目标,“勇往直追”,赶上这些国家,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这一思想包含这科学救国的观点。
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周恩来选择继续读书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周恩来筹集到了留学的费用并打算在日本学习科学知识。他在诗中提到,“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即表达了他要去日本学习科学知识以救国的决心。直到在日本的学习遭受了挫折,周恩来开始把对科技的学习兴趣转向了运动。在留日、旅欧期间,周恩来虽然学习、研究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从事建党等革命活动,但他深入实际,对这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科学技术的有关情况,都有相当的了解,以至于后来在在《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观点。
周恩来同志非常重视科技和广大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所起到的作用,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周恩来组织领导“两弹一星”的科技攻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地位,周恩来也非常重视对国外贸易和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是在非常落后的国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恩来同志认识到科学技术落后是国家发展落后的关键,周恩来提出要实施赶超战略,国家要大力发展科技。同时对怎样实现向发达国家科技方面的赶超进行了认真考虑,是“循序渐进打基础”还是“跳跃发展抓尖端”。周恩来选择了后者。他说:实行技术革命,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在制定1956年到1967年上午12年科技发展规划的时候,他指出:目标要尽可能瞄准代表世界科技尖端水平的新学科、新技术,不失时机地迎头赶上。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周恩来和陈云同志主持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分别组织了156项的建设。直到今天,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156项的建设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指出来的是,新中国在对外经济、科技、文化关系上,周恩来并不是十分强调实行“一边倒”政策。周恩来多次代表中国政府对外声明,中国愿同一切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贸易关系,从来主张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技成果、有益的经验和有用的人才。在周恩来的努力下,我国开始同西方国家开展科技合作。196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新技术引进小组的规划,扩大了新科学技术引进的范围,增列了谈判成交、询价和考察的项目,其中仅是准备谈判成交的就有五十多项,这其中包括了很多直到七八十年代才最终谈判成交的一些项目。从1962年到1966年的四年间,我国同西方国家谈判成交签约的大小成套设备项目有20余项,合同金额达到约3亿美元,其中到1966年底前建成5到6项。在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引进工作,虽然说规模不是特别大,项目也不算多,但就意义来说,非常重大。它是我国的科技引进从单纯的面向一个国家,改为了面向西方国家、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转变。部分项目的引进,填补了新中国工业技术的一些方面的空白,提高了中国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工的技术水平。这些科技的引进也为后来的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准备了便利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中国刚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就明确提出来:“我国要建设,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周恩来在1953年9月说:培养科技人才是我国建设的关键。1956年,周恩来在知识分子会议上又一次重点强调科技人才在新中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周恩来说:新中国建立后到去年为止,我们有了九十六万大学生毕业,我们现在已有一支不小的科技力量,这是国家的宝贝。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在关心这支力量的成长,一直千方百计的从物质上、精神上满足要求。当周总理听说有部分科技人员一家三代都住在拥挤的一间屋子里,工资很低,生活极其窘迫时,周总理就坐立不安,立马指示主管部门迅速认真的解决这些问题。在周恩来总理和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下,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终于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开行。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争论,中美双方终于在1955年9月10日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了协议。其主要内容是:中美双方承认,在各自国家内的对方平民享有返回的权利,并宣布已经采取、且将继续采取适当措施,使他们能够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钱学森等一批留美科学家和留学生,才能够回到祖国怀抱。这批回来的专家学者,后来为中国建立科学研究基础,突破核能、航天等技术,做出了巨大卓越的贡献。
周恩来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极大地推进了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当今国家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