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究

2018-11-14 10:55:16洪晓静
长江丛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社团心理健康

■洪晓静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信息共享和自由传播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网络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它对于年轻一代,尤其对现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

一、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方式大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除了平等和自由之外,还有多元性的特点,网络中,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制作和传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传播者发布的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网络也常常成为个人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场所,他们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和迎合低级趣味,亦或为了功利性和商业性,这就使得网络传播更加通俗化和低俗化。网络用户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接收者,互联网上低俗文化的泛滥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主流文化,而且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网络发展,草根文化盛行,普通人通过网络宣扬另类的个性,也可以一夜成名,成为网红,通过哗众取宠的网络直播,可以赚取钱财。明星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外貌成为好机遇的敲门石,花边新闻成为大家的谈资,低俗恶搞成为流行趋势,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走向多元化。在价值取向上,大学生中有些人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观念已不屑一顾,他们渴望一夜暴富,他们追求物质享受,渴望走捷径获得成功。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网络交往不同于现实交往中面对面地交流,它即时又高效,甚至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可以在电脑屏幕或者手机屏幕前畅所欲言,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网友进行交流和讨论,毫无拘束地表达个人情感,吐露心声。线上各自带着“面具”无拘无束地交流,线下依然是互不认识的陌生人,网络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缺陷也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被人识别,这种网络交往是相对安全和轻松的。当代大学生们追求平等,崇尚个性自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都比较强,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方式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然而,隔着屏幕的网络交往缺少了现实中的语言交流,互相不可见的虚拟世界也许暂时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和成就体验,但是长期以往,将会对网络的虚拟世界产生依赖性,只要在现实世界中遇到了挫折和问题就会从网络中寻求安慰,不愿面对现实,逃避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逐渐地与社会脱节。久而久之,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们减少了与身边人群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家长和亲朋好友,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善言辞,不喜欢参与群体活动,造成人际交往障碍,从而使得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三)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个人长期所处的时空环境将会影响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长期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让人们表现出异于平常的个性特征,虚拟世界所营造的特殊环境与现实世界相比有着特别的神秘感,刺激性和冒险性,这样的特性令大学生们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并不稳定且表现出多样性,他们渴望自主和创造、喜欢批判,同时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波动性和从众性。互联网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感知和民主意识,使得自由的个性得以释放,但也放纵了随心所欲的行为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受限于自我内心约束的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这种自我克制在网络空间里大大减弱或者已不存在,这就使得人们潜意识中不为现实社会所接受的各种需求和欲望在网络上得以实现,网络成为了一些人的“心灵港湾”和“实现自我”的非凡世界。长期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会渐渐混淆现实和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人物和情境带入到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变得模糊,导致行为偏离正常,性情大变,思维混乱,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环境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民族的希望,是推动社会的主力军,而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道德更是我们社会的发展关键。针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依赖网络的问题,全社会都应重视起来,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与治疗相结合,预防为主。

(一)改变教育理念,探索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人生阶段,其身心发展有着独特的规律,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必然有其特定的规律。相比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环境下的心理健康引导面临更多的新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构建适合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由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面对面实施、深入交流等优点,因此根据大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相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创造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也会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时可以相互渗透,帮助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全面发展。

(二)有规划地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更加科学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工程。首先,在高校校园网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站专栏和具体内容应该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站上广泛普及各种心理健康常识,开展趣味性心理行为测试活动,以生动活泼的界面形式和探索性标题吸引大学生进入网站浏览和参与测试游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真正成为大学生们获取健康心理知识的重要场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需要配备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师,熟悉大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特点。网络心理咨询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求助者在遇到情感障碍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寻求帮助,使得负面情绪可以及早得以缓解。另外,高校应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设立学分。这种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的,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三)高校应建立新型的有实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师首先应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能充分了解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其次要能够熟练地将网络优势应用到心理健康疏导的实践当中,成为又专业、又富有感染力的心理健康咨询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仅仅是由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师构成,还需要非常熟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辅导员的加入。每日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辅导员,包括上课情况、学习和生活情况,辅导员了如指掌,如若将指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制度,定期地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使他们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支持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开展自助互助活动

高校要积极支持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并选派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进入社团指导,监督社团干部的选拔、社团重要事务的安排、整体工作的统筹。心理社团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每个社团成员以及吸引社团外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共同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人生感悟,从而逐渐摆脱网络依赖,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此外,大学生心理社团可以联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在协同合作过程中可以了解彼此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发现有心理异常的学生,给与他们恰当而及时的心理疏导,实现大学生自助互助的功能。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社团心理健康
缤纷社团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流程工业(2017年4期)2017-06-21 06:29:52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