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旋,刘红弟
(1.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表演艺术学院 重庆 401520;2.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重庆 400715)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的时期。同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并将其定为战时陪都;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沦陷之后,随即在重庆设置中共中央南方局指导各省党抗战工作。至此重庆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
抗战时期各地区一批国立、省立和私立以及文化机构开始迁往重庆,致使重庆的教育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在音乐教育方面,不少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爱好者聚集于此,以自己的力量用不同方式来进行抗战音乐工作。与此同时学校教育里将音乐作为有力的宣传工具之一,积极组织抗战音乐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为适应政治需求,国民政府颁布了大量音乐教育相关法规,并且重新组建了音乐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修正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章程》,从国家层面着眼于长期建设音乐教育及音乐事业。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发展。本论文从学校音乐教育出发,涉及中小学校音乐活动安进行专门论述。
由于处于抗战这个特殊的时期,局势动荡,教育部在音乐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就中小学音乐颁布了许多法规和课程标准,以及召开相关会议决定对现有学校的音乐教育进行审查,为中小学编订规范的音乐教材,开办专门培训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集体培训,确定规范的音乐课程标准等。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设情况。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按照教育部要求,重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抗战初期严格按照1936年《中小学音乐科课程标准》执行,1942年以后,开始使用1942年修订版《中小学音乐科课程标准》,这样做进一步保证了音乐课课程设置。在音乐课时上,战前,初中音乐课为每周一课时,高中为每隔周一课时;抗战爆发之后,教育部针对音乐课时方面再次做了调整。从教学目标上,教育部颁布《修订小学课程标准》:顺应儿童快乐活泼对策天性,以发展其欣赏音乐的兴趣;发展儿童发音的官能及认谱节奏的能力;培养儿童歌唱演奏及音乐表演的兴趣和能力;利用儿童的心理反应,授以优美雄壮的歌曲,以激发其活泼勇敢的情绪,并鼓励其进取团结的精神。从教学内容上,在《修订小学课程标准》中,中高年级的畅游课作了歌唱和节奏两部分的内容规定,在中高年级的欣赏内容中则增加了中外音乐故事。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行注意事项》对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
(二)社会教育及音乐活动。1938年和1940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中小学音乐教育注意事项的相关规定中都提到了中小学音乐课外活动的内容。要求各中学应该兼办四种教育,其中包括民众歌咏团。这一时期小学对社会教育制度尤其是民众教育做出应有贡献。在1943年第三次示范教学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的召开下,小学开始正式兼办民众教育。同时小学结合当时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包括组织救亡歌咏队、培训保甲长、讲话教学、写作战斗文章等。这些活动都紧密的与抗日救亡为中心,推动重庆地区的救亡运动及教育建设。在中学层面,在社会教育尤其是民众教育上相对薄弱,也可以说非常的少。究其原因在于教育部颁布的各级学校兼办规定中提出,中学在兼办民众识字教育及抗战宣传等方面为主,在其他方面应该酌量兼办。当然,也有部分学校也在兼办其他民众教育,但是非常少,仅有诸如当时国立四川中学师范部开展了除识字教育及抗战宣传等方面以外的民众教育内容。根据这些法规各学校在各种场合、仪式活动中,加入音乐;同时自行组织音乐班或歌咏队,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排练;每个学校定期举行音乐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或音乐会等等,这些音乐活动的频繁开展,不仅教育了师生,更反作用于社会,让人民大众得以受到音乐教育,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贡献一份力量。
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汇集了各方各面的人才,因为这样的特殊的客观条件,致使重庆在这一时期文化、经济空前繁荣。从音乐教育方面,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了很大地突破,同时还承载着抗日救亡工作的重任。它与当时社会情况紧密结合,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对社会音乐教育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聆听民族的呐喊,将音乐与社会结合,创作出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是成为抗战宣传的中坚力量。总之,重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在抗战时期起到了不可比拟的作用,而且其学校的音乐教育法规和制度也保证了战后的重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如今重庆地区的音乐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