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鑫
(哈尔滨话剧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在很多年前,有一种与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完全不同的戏曲表达形式传入了中国,这就是话剧艺术,到现在已经过了近百年的实践。在这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能够让话剧这一表演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有所进步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就应该在话剧表演中融入戏曲的元素,让中国百姓可以更简单、明了地懂得戏剧艺术的表达思想。让两种表演的艺术形式,可以相互的融合、借鉴和发展。
对于现在常说的戏曲元素,一般也就是指构成戏曲本身的各种必要元素,是传统的、独特的中国戏曲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戏曲的文学结构、戏曲的表演动作、戏曲的音乐模式、上场所穿的脸谱和服装以及格律性的艺术语言共同组成了戏曲的元素。简单的可以将这些部分分为表演元素、音乐元素、舞台元素和戏曲的构成元素这四大方面。对于戏曲来说,它的本质就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故事表演和演员的唱腔来表达当时社会与人生之间的艺术。它有着一套严格而完整的固定程序,是通过百年的发展传承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气息。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流行元素涌入了青年人的生活之中,戏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消亡。因此我们应该将戏曲的元素适当有效地融入到戏剧的表演形式中去。将中西、新老的两种元素相互融合在一起。不断可以帮助两种文化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东西,同时还可以结局话剧进入中国多年但一直无法得到中国市场认可的这一问题。而借助戏曲的元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话剧走入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可以让戏曲重新焕发生机。
对于话剧和戏曲这两种表演艺术形式来说,虽然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戏曲和话剧在艺术的表现方式都是最基本的在舞台上通过演员的表演进行展现,同时还要通过演员和表演者的对白和唱法,向观众展示出故事场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牵连,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舞台的审美效果。不但戏曲可以从话剧表演中借鉴到话剧的精髓,同时话剧还是可以融入戏曲表演的元素。戏曲在我国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话剧是上个世纪从西方传入我国的表演形式。而就在20世纪的时候戏曲可以与舞台戏曲良好地共生共存、相互贯通融合。
虽然说,话剧和戏曲的最初尝试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是通过一路下来的坚持,终于也有了能够将二者相互联系、贯通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比如说,作品《蔡文姬》和《茶馆》等,都被称为是我国自己的地道“中国话剧”。外国的话剧在勾画人物的性格和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时候,往往都是使用独白,而我们的戏曲却与之不同,戏曲独白和旁白的运用并不是最主要的。戏曲演员会更加的注重戏曲表演的传神和人物内心的活动。因此,将戏曲的元素融入到话剧中会让其在心理活动方面的表现有更大的提升。
将戏剧元素融入到话剧中的历史发展历程,和众多著名戏剧演员的不断尝试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脱不开联系,最具典型例子的即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左右,梅兰芳赴苏联参加演出活动,其精彩呈现获得了众多西方戏剧家的美誉和赞赏,并且在西方国家引起了轩然大波。梅兰芳在国外的精彩演出及其成就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国内的话剧界开始意识到戏剧元素的重要性和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所在。中国在当时年代的时代背景之下,即在抗战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高涨,而中国戏剧能够更好地诠释出民族精神,能够唤醒中国国民的抗日救亡意识。
戏剧元素融入到话剧中,戏剧家对于中国传统具有民族色彩的民族戏剧演出形式需要进行一定时期的领会和把握,如赵丹在出演《故乡》时对《明末遗恨》的借鉴,以及唐槐秋对《未完成的杰作》中对于戏曲元素的融合与运用,大多数戏剧家只是在其个人的演出商进行借鉴,但是并未做到将戏剧元素作为一个参考来源融入到话剧的整体结构构思中去,在当时特定的时代中会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三四十年代,戏剧元素与话剧的融合已经打开了话剧演绎形式的一扇大门,推动了话剧表演与民族戏曲的进一步结合。
总之,戏曲应该对于话剧表演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展示给中国百姓的话剧更应该在它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应该根植于我国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欣赏偏好,融入戏曲的新元素,来创造属于我国能够真正展现我国人民精神品质的优秀现代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