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维莉
成为家长心目中“别人家的小孩”,有时被看作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因为是别人的榜样,学习优秀、自律性强、性格乖巧……总之就是“完美”!这样的完美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不知道哪一天,就会遇到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小,欣欣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自觉,生活自律,待人接物有礼貌,一直被大人们称为同学们中的榜样,什么优秀干部、三好学生,奖状不知道拿了多少。在学校也是老师的小帮手,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欣欣一直是班长——因此,她也是更严格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出现一点“瑕疵”。
中考,欣欣如愿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这个暑假同学来找她一起放松一下,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她要补课,学习新高一课程。
当问起为什么要给自己加码时,欣欣有点彷徨地说:“到高中后,都是各个初中的好学生,我想继续优秀,就得多付出努力。”记者又问她,这是父母告诉的,还是自己的想法时,欣欣坚定地说,是自己的想法。
记者又问她,今后的高中生活自己有什么目标吗?
欣欣回答时有点迟疑,“在班级前5名吧,嗯,前10名吧!”她语气中带着不自信,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如果能继续做班干部,我还要做领头的,要不多没面子……”
在与欣欣交谈的一个多小时里,维维姐能深刻感受到这个15岁的女孩儿对自己要求的严苛,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出现失误,甚至一点点偏差都会让她濒临一个即将崩溃的边缘。而这恰恰是因为长年累积的“优秀”,成为压在她肩头的重担。
在她看来,无论是担任班长、还成绩排在前面,都是完美学生的标志,会得到他人的赞赏,给她带来自信——其实这正代表了欣欣的不自信,需要靠别人的肯定来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一旦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她得到的不单单是失落、还有挫败感,会导致她的情绪大起大落,患得患失。而过于追求完美的人生——哪怕这个完美是她自己定义的,一会让她时刻背负沉重的包袱上路,在人生路上艰难前行,最终只会拖垮自己,失去自己。
在与欣欣更进一步的对话中,维维姐开始心疼这个超乎年龄成熟的女孩。在她的表述中,她把帮助同学看作是本分,也喜欢为大家服务,但是这多少会牵扯到自己的精力,直接会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每当她的成绩有所下降时,她觉得特别内疚:这样的我怎么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带头人?他们会不会距地我很差劲、看不起我?我是不是让父母失望了?就这样为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同时,习惯自己比别人强、自己总处在强势状态的人,在很难承认自己不足、失败的同时,也很难去认同别人的努力和成功。比如欣欣,在她看来,自己的优秀是理所当然,会自带优等生光环,但是当有人在某一方面超越她时,她看到的不是对方的努力,而是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会有人比她强?从而会刺激到她,甚至会让她陷入自我怀疑。接下来,她会考虑,自己已经不够好了,是不是要放弃为同学们服务、当班长的机会,因为不完美的自己,既不自信也不令自己满意,那么又如何让别人对自己言听计从、信服呢?
在欣欣的想法中,做班长、成绩好是同等、必然的,只有两者全都做到了,才是完美学生的代表——更深层地说,她的潜意识里,在追求完美、渴望完美,这个过程中会对自己非常苛刻,使自己过于自律,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对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犹如被张满的弓,很可能一个外界很小的触碰,就会让弓弦断了,生活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那么,为什么欣欣会有这么强烈的“完美使命”需求?其实很多时候,最开始的“完美标准”是来自她的父母。当她还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时,父母就会拿其他优秀的孩子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她、刺激她,幼年的欣欣还不具备辨别能力时,把父母的希望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自己的目标,希望自己达到父母的要求,做到完美。
但人无完人,再伟大的人也会有不足之处,所以我们总会遇到出现失误、犯了错的自己,没有必要失望,没有必要不满,要知道太理想化的生活,带给你的只有压力,而没有快乐,只有自卑、焦虑和哭泣,每天都是心事重重……
别去在乎你是不是“别人家的小孩”,别去比较,特别是拿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和别人的长处比较。有一种美叫缺憾美,你看到的完美也只是相对的,所以只要做你自己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