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精神富足的重要性,在基本功能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艺术形式美。城市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品质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进入大众的视野,方便了大众生活,而商业街作为综合体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休闲、娱乐、饮食、购物、步行等功能,为人们出行娱乐带来方便。一个优秀的商业街设计,可以成为该区域的地标甚至是整个城市的对外形象展示。公共艺术会提升城市商业街品质,同时也能为商家和顾客带来艺术氛围,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随着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公共艺术,当下国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模仿的现象,因此有些作品缺乏文化内涵。商业街的公共艺术需要西方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但也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背景和文化,在传统上创新,这样才能做出本土化的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是每个艺术家和设计师应当考虑的事情。将公共艺术介入商业街设计,可以提升街道的商业竞争力,同时也赋予商业街艺术内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共艺术作为西方国家大众文化运动的产物传入中国,伴随着国内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公共艺术在国内得到发展,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公共艺术的研究中。公共艺术依托于公共空间,可以把它理解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公共艺术不能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没有明确的流派和风格,它是时代思想和人文精神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近些年来公共艺术的热度不断攀升,但是因国内起步较晚所以在相关领域依旧没有太大的成就。
商业街是步行街道和商业的结合,所产生的空间具有公共性,在商业街的设计中要考虑到人的感受,同时也要考虑如何为街道中的商业带来活力。商业街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用于商业综合体,渐渐的也适用于住宅区,随着居住品质的提升,住宅区域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商业街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商业街公共艺术应当具备艺术美感,商业街公共空间人流量大,其中的游客包含不同的年龄、层次、民族文化等属性。由于商业街公共艺术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设计者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不同属性的大众审美要求,强调公共的审美性,这样作品才能被大众所接受,人们在商业街中才能有较好的艺术体验。
商业街公共艺术受环境因素限制,具有地域性。作品创作应当植根于商业街的大环境,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剖析大众和地域环境的关系、感受。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要突出该商业街区的特点,又要体现出该地域的文化特色。
公共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大众的参与,因此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强调的一个重要属性。当代艺术中,有很多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大众合作完成的。商业街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对于商业价值的实现也是至关重要的,吸引消费者,从而完善其商业属性。
在商业街设计中,公共艺术作品不能太抽象,通过直观的艺术造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在设计中应当避免抽象难懂的艺术造型,当作品符合大众审美偏好时,公共艺术作品才能得到大众认可。特别是商业街自身的商业属性,需要大量的客流,因此公共艺术作品必须要吸引大众。并且作品也需要考虑互动功能,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其中,为街区带来活力和乐趣。
文化是物质内在的灵魂,公共艺术作品是文化的具象表现,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来传达文化内核,是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街道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基于地域环境文化背景,依托与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优秀作品。文化是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能被感知的,通过艺术形式的外在表现让大众更为直观的感受到。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声、光、电等元素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中。艺术作品呈现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互动性装置呈现在大众面前,感应技术的使用,使得大众可以参与进艺术作品,通过感官来完成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新技术的应用加深了人们对作品的互动程度,参与性增强,人们一改传统的被动观看模式,亲身体验,不仅可以完成肢体上的互动,心理上也得到了互动。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通过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公共艺术和商业街空间的结合是未来商业街模式发展的趋势,公共艺术赋予商业街文化内涵,为商业街带来商业活力,同时商业街又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创作条件,两者共生。在公共艺术介入商业街设计时,需要尊崇本土化原则,只有结合本土文化内涵,才可以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介入商业街,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模式,同时也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最直观的艺术感受,生活处处皆艺术,这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
[1]吕茜.成都市春熙路商圈公共艺术景观的本土文化应用评价及表达方式初探[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
[2]蔡晓燕.公共艺术的公共性[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