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高邮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这既是对本市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现有工作基础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本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能否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诉求,社区教育课程能否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学习的需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决定了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体现了社区教育发展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能力与责任。
(1)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新市民数量增加,社区教育应满足他们的教育诉求。社区教育课程应着眼于解决社区当下面临的问题,以满足社区居民当前的需要为原则来设计。国家搞城镇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农民转变户籍,而是希望城镇化形成的新市民真正地融入城市,在经济、文化、心理、技术等方面逐渐赶上 原市民,过上和当地原市民基本一致的城市生活,从而实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向城市型社会的转型,这才是城镇化的真正目的。所以为了实现新市民的快速融入,社区教育需要提供诸如身份认同、城市适应、信息素养、文化融入等方面的课程教育。
(2)农村留守农民转化为职业新农民,社区教育应满足他们的教育诉求。不同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不同从业类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差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各自的培训内容和方法也存在的差异,社区需要针对不同的类型设置培训课程,提供诸如参与型,互动型、示范型、传导型等多种培训模式以满足职业新农民的教育诉求。
(3)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社区教育应满足他们的教育诉求。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业现代化,其目的都在发展农村,实现群众的共同富裕。农业现代化需要科学适宜的农村教育相配合,农业现代化对农村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经济行为的转变,更包含社会、经济、空间等农村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必然带来农民生活环境、精神风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所以社区教育如何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课题。
社会良好有序的发展离不来社区教育,社区教育肩负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理应充分体现其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构建层次性课程体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1)立足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体现课程建设的层次性。首先依据需要,提升居民人文素养。人文素养需要通过通识教育的培养来进行,通识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需体现人文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夯实人文、社科和哲学理论基础提升居民的人文素养,并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提升居民责任感、使命感。社区教育需要人人参与,人人付出,每一位居民会在参与和付出中体现自身价值,建立起人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最后,提升居民服务能力。居民仅仅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还不够,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还需要过硬的本领。
(2)立足乡镇社区资源,课程体系保持动态更新。社区教育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其最重要的功能,所以随着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课程理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变化,以便保持其应有的适切性。社区教育肩负重大使命,需要不断奋力向前,努力尽快构建起动态化教学机制、打造动态化教学过程、增加社区教学交互的频率,这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社区教学的动态化,交互性体现着社区的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及评价机制,这要求社区立足自身资源,努力实现资源的合建共享,在合建共享中不断更新,在课程更新后积极共享,以此来促进乡镇社区的良性发展。
(3)立足乡镇优质服务,提升教师教育胜任能力。社区教育课程实施的质量关键在教师。社区教育课程内容广泛,涵盖的学科众多,课程体系也很复杂;社区教育的对象异质性大,需求呈现多样化;这些都对社区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地域文化的认知,前沿发展的视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具有地域文化认知可以推进乡镇社区教学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具有前沿发展的视域可以引导学员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潜力,也才能够满足居民不断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