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在这个全面娱乐的时代,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放松和展示自己个性的方式,舞蹈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过去的年代,舞蹈可能只是文艺工作者的专长,但是现在已经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很多中年人选择广场舞这种娱乐的方式,既轻松愉快又锻炼身体。总而言之,舞蹈的受众面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对于舞蹈教育来说,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舞蹈艺术的专业课。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达到舞蹈教学的目标,弥补之前开设的舞蹈课程的缺陷,我们在舞蹈专业的专业课中增加了舞蹈赏析的课程。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美感把握,让学生领略到舞蹈的魅力和内在的核心价值。
舞蹈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将无形的思想通过人的肢体表现出来。这种无声的肢体语言通过美的姿态和动作将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舞蹈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光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在陶冶人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审美观。而舞蹈赏析就是高校的学生们培养和塑造自己的审美观的过程。高校的学生们在参与舞蹈赏析这门课程的时候,可以清楚的感受和认知美的标准、美的概念到底是什么,然后在他们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将美融合到自己的动作和肢体中,提升自己自身的气质和舞蹈水平。所以舞蹈赏析对于高校的舞蹈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经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舞蹈的学习也是一样。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观看一些舞蹈表演的时候表情十分的茫然,没有任何美的体会和感受,缺乏对美的欣赏。而舞蹈鉴赏的课程就可以很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实,舞蹈鉴赏课程就是对人文知识、舞蹈技巧和审美知识的一种积淀。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体会舞蹈表达的情绪和内涵。例如,在赏析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的时候,我会让学生提前去准备这首舞蹈的文化背景,观察舞蹈中表现出的傣族风情的特色,然后让学生们分析这个舞蹈中表现出的雀的形象,体会其中的韵味。通过几次这样的尝试,学生们对不同的舞蹈形象都有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够表达出来,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者有时候并不像台上看到的那么光鲜亮丽,甚至要比很多其他专业的人承受很多的压力。通常我们的训练强度比较大,如果对舞蹈没有足够的兴趣就很难坚持下来。而舞蹈赏析就是让同学们在一种美的熏陶下产生表演的欲望和想法,不断的激励学生们在舞蹈上寻求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例如:我们在欣赏芭蕾小品《天鹅之死》的时候,不少同学都可以投入到舞蹈展现的意境和情绪中去,对于芭蕾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流行的舞蹈动作被大众喜爱和争相模仿。所以,在我们的课程中加入舞蹈赏析的课程,可以刺激学生向一些经典的、出众的舞者学习,激发同学们跳舞的热忱,真正的让学生在舞蹈上有所收获。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赏析舞蹈的过程中收获的不光是舞蹈的知识,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通过长时间的鉴赏积累,学生们会对舞蹈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经过大脑的加工,原来模仿的舞蹈会添加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转化为自己的舞蹈。一个优秀的舞蹈家不光是用肢体表现舞蹈情绪,更多的是用大脑来诠释舞蹈。在多次的舞蹈鉴赏中,学生们可以对不同的舞蹈作品评价优劣,并且进行讨论。例如:我们在欣赏由中国著名的维吾尔族女舞蹈家编排的《盘子舞》时,同学们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舞蹈热情奔放,非常的真实有趣,体会到艺术真正来源于生活。但是也有很多同学认为这个舞蹈受众面比较小,难登大雅之堂。后来,经过大家的讨论和编排,我们又加入了不同的元素,展示出了不同的风采。
舞蹈是一个时期的缩影。我们都知道,民舞从民间走上舞台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我国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舞蹈这种表现形式是和人类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息息相关的。所以,欣赏舞蹈其实也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舞蹈走进我们的校园。借此来展示不同的部落的生活方式和特色。出名的有藏族的《踢踏舞》、土家族的《花棍舞》等等,还有前些年比较受关注的舞蹈“俏夕阳”,都能够很好的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欣赏这些舞蹈就是保护他们,不让他们遗落在历史的尘埃里。
舞蹈的欣赏就是对美的欣赏,对文化的积淀,是每一个高校的舞蹈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通过欣赏优质的舞蹈,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在自己的舞蹈中进行创新,真正的为舞蹈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王德胜.美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1.
[3]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