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下背景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语境越来越匮乏。那些动不动就“之乎者也”、出口成章的人,往往很有可能被我们嘲笑为书呆子。在日常的语境中,文言文几乎是没有市场的。另外家庭氛围的影响也是当前初中语文一文言文教学开展相对困难的原因之一。以上原因都是影响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顺利开展的因素。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文言文学习的价值,并重拾文言文教学,使得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得到继续发展,尤其是在建构主义理念的推动下,文言文教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建构主义知识观主要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及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它并非是唯一确定的标准答案,而只是当时的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会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代替和推翻。
文言文知识也属于这里所谓的可变随着时代和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的知识,它是动态的。但是笔者认为,在这里所谓的动态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新课改提倡的三维目标为分类标准,我们可以认为,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的可能性会相对较小,因为这两点是基础部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的观念怎么变化,这些知识是互通的。因此,在特定的时期,变化的往往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我们的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便可以秉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对于文言文中的过去的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客观评价和取舍。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例,这个观点是符合于封建社会的,但是放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在现代中国,国家的兴和人民的福是唇齿相依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它是没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它我们才能认识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再看《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中关于诚信的故事,这是无论古今中外,做人都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底线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具有一定个性的,任何他人所不能取代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将学习的实现过程分为三类,同化、顺应以及之后达到的平衡。简而言之,同化会将把外界的刺激纳入到自己原有的图式中,使它变成自身原有图式的一部分。有点类似于政治运动中的改革或者维新。而顺应则指的学习者自己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以适应外界刺激情境的过程。一般来说,不管是改革还是不管是顺应还是同化,最终都使学习者的图示都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然而,从我们的教学目标角度出发,我们更加提倡和希望使学生能够达到一次又一次的顺应的状态。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观点,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旧经验上新经验转变的过程,但是由于我们不能保障学生的所有的旧有经验都是正确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较好的顺应,便可能会被旧有的在一定会时间空间内错误的知识所同化。换言之,学生不过是用新的知识作为解释旧有的错误知识的工具,甚至可能会将新知识按照错误的逻辑老师来思考。这是非常危险的。鉴于此,教师一定要以三维目标作为出发点层面,层层递进,保证学生学到的新知识时正确性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和纠错原来的错误知识。
建构主义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文言文本是难点和重点,且文言文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文言文是相对比较无聊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外来刺激,学生很难坚持学下去。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以学生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体,将学生在当时该年龄段存在的一些思想层面的问题或想法和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内容相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教师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教文言文,而是根据文言文教学为自己指路,这样的话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参与感和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将学生的学情甚至是学生的学习经历等于文言文的学习结合起来,重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最终达到让学生感觉文言文不是知识,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指导方案,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不断的思考、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