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无国界,无种族之分,随着音乐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大,各类音乐的传播的步伐也加快了。喜欢、热爱音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的家长也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情感。各大高校的音乐系也是进行了广泛的招生,以满足社会对音乐的不同需求,音乐不仅是一种声音,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人文情怀的体现,本文主要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所倡导的“原本行音乐”理念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阐述,并对奥尔夫音乐体系应用于高校集体钢琴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教育改革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不断的被推进,被深化。钢琴课程的集体化教育是可行的,并且逐渐的被各音乐高校开展起来,相较于传统的钢琴教育模式,其优势在于他有更好的互动效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所倡导的“音乐原本性”“音乐综合性”“音乐参与性”“音乐创造性”“本土化”这些教育观念融入到钢琴集体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新的钢琴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加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自我体验和自主学习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也提高了钢琴课程的实效性,使教学质量更加优化。所以将奥尔夫教学方法运用在高校钢琴集体教学课程中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当今世界最著名,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的开创者是世界非常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他本人对作曲、指挥、戏剧和舞蹈都有着极大的热忱。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1980年由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廖乃雄教授引进介绍到我们国家的。并在中国的音乐教育领域里产生了不凡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为“原本性音乐”理念。在奥尔夫代表作中提到,什么是原本性音乐?他的观点是:原本性音乐不单单只有音乐,音乐和舞蹈,动作,语言等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需要人们参与的,不是作为听众的存在,而是在其中,是演奏者。奥尔夫觉得,音乐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来源于人们的声音、语言和动作,将这些思想运用在音乐教育中,就会使音乐融入到人们的本性中和生活中。这就是“原本性音乐”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基石。
“人本主义”思想直接体现出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原本性”观点。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的教育理念是十分注重个人对音乐的主管感受。它不仅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基础上的体验和感受,而是人从自身的出动参与和感知觉的体验及即兴中获得的音乐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完美体现,这一思想与中国当下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一拍即合。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从教学方法上可以分为这几部分:听力的训练、言语的训练、动作及奥尔夫乐器的训练。比如听力的训练,听力的训练与音乐学习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训练,也是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中,是利用多种听力素材来训练听力。例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加入声势、利用图形谱记录声音等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度和感知力。
在钢琴集体教学的过程中,因授课者较多为18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多数没有键盘乐器基础,这部分群体的突出表现为,手指不灵活,左右手的协调性较差,视奏能力有限,所以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钢琴集体课可以尝试以下的教学方法。
例如:《钢琴基础教程》的《基本练习》的教学,此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两音的连线,“落下”和“提起”在练习中要注意前重后轻。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里练习时可以加上一些语气词的辅助,比如:“月亮”“漂亮”“走了”“是吗”这些词的重音大多都在第一个字上,与音响特征较为符合。
经上述的例子,和事实证明奥尔夫教学体系运用在高校钢琴集体课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它能够很好的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调整和转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自发的学习,体会和感受音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乐趣。使原本枯燥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起来,将原本抽象的感知,变得有技可寻。再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化和革新的情况下,钢琴集体课程,也需要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都做出全面的调整和创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为钢琴集体课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实用性较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在适合我国教育国情的基础上加以借鉴。研究构建高效钢琴集体课程教育教学多元化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