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培华学院
叶广芩的《张家大哥》可称之为一本文化散文作品,包括了“奔走金牛”、“熬盐自贡”、“集茶雅安”和“放歌康定”五个章节。作家从户县钟楼出发,沿着“张家大哥”的足迹,实地探寻体验了百年前陕西商人走出陕西,翻越秦岭,抵达汉中,再越过金牛道,行至成都、自贡、雅安和康定的坎坷之旅。在两年的探寻中,作家通过秦岭巴山的高山湍流直观感受到了当年张家大哥们离家经商求存的不易与艰辛,通过对路途各地陕西籍商人后代的接触,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陕西商人所崇尚的诚信忠义的经商精神和宽厚博大的家国情怀。下面就从具体的文本出发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作为陕西商人代表的张家大哥们在离家外出求生过程中的坎坷历程与精神坚守。
从西北至西南,从陕西关中至四川康定,一路崎岖,一段历史的沉淀与记忆。历史过去了百年,在这个交通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叶广芩用一次穿越时空的追寻之旅带领读者重温了当年陕商入川的艰辛与辉煌,感动与震撼。据说《康定情歌》中“溜溜的男子”很可能就是户县人,虽然难以确证,但从关中大地的户县钟楼出发去寻找一份浪漫曲折又动人的陕商历史,终归是一个文人的美好情怀。
张家大哥们为了家中父老弟妹的生存,为了心中对未来的渴盼,从户县出发南下四川了。于是,作家便同张家大哥们一同从户县钟楼启程。经过涝峪口进入秦岭,便踏上了一段艰辛,重叠了一段记忆。从关中至汉中,现在取道西汉高速,三个小时的路程,张家大哥们要用上半个月的时间。在这半个月中,他们要历经兴平、武功、岐山、宝鸡、黄牛埔、凤县、南星、大留坝驿、马道驿九个驿站,踏过近千里路程,才能进入汉中盆地。这段路途是蜿蜒在险峻秦岭中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时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自如地切换,前人的苦难与不易托起了今人的福分。汽车载着作家一行,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穿过一个个秦岭隧道比张家大哥们提前驶入了汉中盆地。在这里先后邂逅了褒姒故里和勉县的武侯祠,更增添了追寻途中厚重的历史气息。这里的景致已异于故乡,张家大哥们可能在汉中盆地这块丰美的土地上望着碧绿的水稻怀念着关中的麦田。
1、穿过历史的大安镇
已然冷清的大安镇是陕商入川的必经之地,古设大安驿,是水路交通的集结之处。由此可下四川、转关中、去湖北、入甘肃。来自秦岭南北的药材、土布、杂粮皆汇聚于此,以致这个小小的地方崛起了不少商业世家。由于交通环境的迁移,现在的大安人大多走出家乡,在外地专门经营药材生意。作家进入大安镇,一群大安贤人早已等在路边,他们是大安文化的守护者。有他们在,作为曾经陕西四个市场信息的测报点的大安的历史就会被铭记和传承。在这当时富饶的地方,张家大哥们把从家里带来的银元已经换买了货物,然后背着这沉甸甸的寄托踏上金牛道继续向着西南前行。
2、通往四川的金牛道
现在的金牛道口有一头肥硕的金牛作为标志,承载着传说,记录着历史上秦蜀交通的变迁。历史悠久的金牛道印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由崎岖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在这条路上行走,可以遇见许许多多的陕西乡党和历史故人,如萧何、王莽、诸葛亮……
在金牛道上驻留的第一个地点是宁强县。这是张家大哥们去往昭化、广元的必经之地。经过了宁强,张家大哥们需要翻过奇峰突起的七盘山,穿过“七盘关”才能进入四川。古道与现代的公路已经相互隔离,这一路的艰难险阻今人已经难以体验。作为曾经陕商入川必经之地的险峻繁华的朝天镇,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破损严重,坍塌的老街也埋藏了张家大哥们的踪迹。朝天的明月峡壮美丰富,水道、纤道、驿道、栈道和公路、铁路、高速,可见的道路凝固了时间。张家大哥、年羹尧等人的影子在这里重合交汇,历史在这里得到了奇妙的积淀。
昭化是金牛道上的一个重要大邑,自古繁华热闹而又难以摆脱战争的宿命。因为明清时期“秦民填蜀”,昭化来了太多的陕西人。有对联云“日过许多老陕,夜宿不少秦人”。张家大哥在昭化短暂歇脚后,携带货物走向了广元。很多陕西生意人留在了广元,成为了那里的一道风景。接下来的剑门关峥嵘而崔嵬,作家说是她见过的壮美的一座关隘。面对如此险峻的高峰,张家大哥又要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攀越了。因为唐玄宗避乱的缘故,上当驿和天回镇流传着凄美悠远的故事。
到了成都的芙蓉街,张家大哥和同伴们卸下沉重的麻袋,倒出背了一路的黄土。这些带着他们体温的泥土,携带着众多陕西商人的乡情和希望聚集在了一起,矗立起了陕西商人的一座丰碑。就这样建立起来的成都陕西会馆,现在依旧承载着蜀地秦人的家乡情怀。
陕西商人都经营盐茶,所以一路走来的同伴要在成都分道。一部分人南下,前往井盐的重要产地自贡市。而另一部分人则从成都往西南至雅安,那是四川茶叶的重要产地。
陕西人来到自贡,主要投资盐业,与当地人合作,开凿盐井、汲卤煎盐。最终几乎完全控制了四川的盐业。雍正年间,陕西商人在自贡建立起一座关帝庙作为会馆。壮丽辉煌的会馆显示了昔日陕商的富有与精湛的审美,更昭示了恢弘磅礴的博大情怀。自贡东南的仙市镇,是井盐出川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在自贡东南的泸州市,曾经也有过陕西会馆。泸州境内的叙永曾是川盐的四大口岸之一。陕西人在叙永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城内有保存完好的陕西会馆。
雅安地处成都平原,富庶辽阔,是四川重要的茶叶产地。在前往雅安的途中,作家探访了安仁镇四家村的韩先荣家。韩家人称祖籍在陕西泾阳,先祖是盐商。在四川落户已经十四代了。韩家大院雕刻精美考究。
雅安在历史上曾属陕西管辖,在民国时期有大量陕西商人进入雅安,经营茶业。因为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陕西商人很快占领了雅安茶叶市场。
陕西商人及他们的驼运队伍,从雅安经过石棉县、清溪、磨西镇、泸定,一路翻山涉水,最后到达康定。路途中的“飞仙关”窄狭险峻,古老的巷子留存着张家大哥的身影足迹。天全县是茶马交易的大市场,曾相继建立过两次陕西会馆。陕商们翻过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就到了藏区。
康定的汉人中陕西人最多,基本集中居住在老陕街。在这里有很多陕西后裔。作品中作家重要介绍了一位自己户县的叫桑格的汉藏学者,老人的生活习性中深深携带了家乡的基因。大部分陕西商人留在了康定,还有部分人继续西行去了巴塘,那里是康定贸易的延伸,也有陕西会馆,热闹而繁华。
陕西商人爱抱团,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代代传承下来的凝聚精神的体现。通过一座座大气恢弘而又精致绝伦的陕西会馆,和至今仍被远在康定的陕西后裔演绎着的陕西老鼓中,我们更能深切地领悟这种坚韧浓烈家乡情。
1、陕西会馆
在《张家大哥》一书中,作家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几个保存完好的陕西会馆。通过这些会馆的设计与雕刻,可以直观地体验到百年前陕西商人的精神气质和情怀追求。
张大哥们翻越秦岭进入四川,落脚第一个会馆是成都的陕西会馆。这座坐落在成都市陕西街的会馆的建立,有一段动人的艰辛而又荡气回肠的往事。据说初至成都的老陕们无处落脚,给成都人做了很多工作,才买得了芙蓉街一块满是垃圾污水的烂泥塘,还不能动用当地一锹土。为了能在成都有一个栖身之地,陕西人拿出了骨子里的那股狠劲和韧劲,从各自的老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往成都背土,历经两年的时间终于填平了原来的烂泥塘。会馆建成后,逐渐改名为陕西街。会馆匾额是陕西三原人于右任所书,厅堂高大,廊柱朴实粗壮,雕塑生动精妙。作为远道而来的家乡人,作家在这秦地文化蔚然的陕西会馆中,受到了四川陕西商会会长带领的陕西乡党的周到接待。站在会馆院内,可以参悟前人的坚韧与拼搏,可以体会今人的热情与乡情。
陕西盐商在自贡建立的西秦会馆融入了四川匠人的精巧构思,“壮丽辉煌,殿宇重阁,金碧交辉,成为地区会馆、庙宇之最”会馆门楼高耸,“飞檐高挑,势欲凌空”,生动逼真的造型能够瞬间震撼心灵。西秦会馆现在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这个融合了四川当地建筑风格的会馆,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体现了先辈们的变通与包容能力。
泸州市叙永县的陕西会馆建于光绪年间,精湛的木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一个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鸟鱼虫、龙凤走兽的细纹里雕刻着先辈们的希冀与憧憬。
书中关于巴塘陕西会管的讲述主要来自汉藏学者格桑老先生。“老人说在他小的时候巴塘的陕西会馆还很活跃,商人们的家乡情结很浓,会馆是乡情的凝聚。”
2、老陕鼓
陕西人把盐茶带去了康定,同时也带去了陕西文化带了过去。在康定,户县锣鼓激越而雄壮。因为过年回不了家,陕西汉子便用这繁密急促的鼓声宣泄心中的渴盼。据《户县志》记:“古历正月初九牛东古会也传到康定。正月十五是康定最热闹之日,户县炉客组织敲锣鼓、耍高跷社火、跑竹马旱船等家乡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牛东附近的《十样景》锣鼓调也传播到这里,户县锣鼓出动,曾轰动康定城。”
1、关公文化
关公的忠义文化是陕西商人所推崇的,他拥有仁义、公正、忠诚和不屈”的性格和算术头脑。在七曲山关公雕塑威严刚毅而又仁爱正义。叙永的陕西会馆“因为供奉关帝,关羽喜读《春秋左氏传》,故又名‘春秋祠’”。陕西商人对关公文化的推崇反映了其诚信经营的商业精神。坚持诚信经营的商业精神,为陕西商人带来了良好的声誉,从而使陕商成为师大商帮之一。
2、管理体制
无论在自贡熬盐还是在雅安集茶,陕西人都能通过一番坚韧努力的奋斗实现财富的积累,从而对行业进行控制。这主要源于陕商独特的经营管理体制。根据相关记载,陕商较早采用了股份制和层级分明的管理体制,用人制度严格,实行变相工资,将员工的利益和商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对员工进行吃、住、医疗、养老方面的照顾,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样的管理模式宽严相济,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从而凸显了陕商的经营优势。
注释
:①叶广芩.张家大哥[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6:38.
②叶广芩.张家大哥[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6:77.
③叶广芩.张家大哥[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6:173.
④转引:凡雨.炉客在四川康定创业的陕西商帮[N].西安晚报,2017-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