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国病人》中的象征意蕴解读

2018-11-14 05:14陈静茹
电影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马西基普艾尔

陈静茹

(天津职业大学 基础课部,天津 300410)

《英国病人》是加拿大“文学天才”翁达杰最著名的代表小说之一,该小说将翁达杰对战争、爱情、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感触完美地展示给了全世界的读者,让无数读者透过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形成对战争强烈的批判意识。1996年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将该小说搬上大银幕,并在1997年一举荣获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9项大奖,成为文学改编电影成功的典范。影片《英国病人》之所以能获得全世界的认可,一方面是因为导演明格拉通过对原著情节和结构的改编,将爱情、战争、历史等主题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保留了原著中大量具有深厚意蕴的意象,通过象征手法的综合运用让影片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着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形成对影片独特的认识和感悟。

一、战争的残酷

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中最常用的就是用特定事物进行抽象义理的表述,其主要利用事物与被象征事物或意义间联系对观众进行心理暗示,引发其将意象与被象征物进行联系和思考。在影片《英国病人》中,导演明格拉将原著中大量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搬到了电影中,通过这些事物让观众对影片的反战主题进行思考。例如,电影《英国病人》利用“火”的意象来隐喻战争的残酷性。原著《英国病人》中,作者翁达杰将“火”描述为毁灭与罪恶的根源,它吞噬了无数城市、村庄、生命和希望。影片导演明格拉为凸显战争的残酷性,也将“火”这一特殊的意象搬到了电影之中并且让电影中几乎每个主要人物都遭受了“火”的伤痛。例如主人公的父亲因为战争而抛弃汉娜,结果在战火中严重烧伤,但部队却置之不理。英国病人艾尔马西的飞机被击中,凯瑟琳被熊熊大火烧为灰烬,而艾尔马西也严重烧伤,以至于从此一直忍受着烧伤的疼痛。同样基普因为在战场排雷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在梦里总是梦见大火焚身的景象,对高温与火焰的恐惧让他无法得到片刻的休息。影片中战火不但毁灭了家园,而且也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毁灭了。主人公汉娜本来拥有非常幸福的生活,但是却被派遣到战火纷飞的战场,最终在恐惧和疲惫的双重压力下,带着一身的烧伤回到了别墅里,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再也没有了年轻时对未来的憧憬。另外,影片用“沙漠”的意象隐喻个体在战争影响下生存环境的恶化。原著《英国病人》中作者翁达杰描述的沙漠是干旱、荒芜的,沙漠中的人充满对战争的恐惧。在影片《英国病人》中,导演也充分利用了该场景,电影主线取景都是在沙漠中。影片中原本沙漠人迹罕至、贫瘠空旷,拥有强大的封闭力量,将国籍、身份、矛盾等阻挡在外,让人可以放心大胆地生活。如主人公艾尔马西与凯瑟琳意外相遇并且冲破了世俗和道德的枷锁,本来想在沙漠中寻找新的生活。然而战争却将他们承载爱情的飞机击落,让原本生活的憧憬也灰飞烟灭,沙漠从此不再是平静的世界,而是成为湮没愿望和生命的地域。同样在影片中,导演还利用“别墅”不同时期的样貌来隐喻战争的破坏。别墅在影片中演变为战争破坏性的见证者。故事中主人公艾尔马西被救之后,女主人公汉娜照顾陪伴他,他们留在了别墅之中。但是在别墅门前,主人公汉娜的好朋友珍妮却被德国军队隐藏的炸弹炸死,即使这场战争已经结束,军士哈达同样也在这个别墅前面被炸死。汉娜和基普因战争在别墅前分手;还是在别墅前,艾尔马西道出战争为他造成的那些无法磨灭的创伤。可以说,尽管影片中别墅由青山绿水环绕,但是却无法掩盖战争的残酷与罪恶,而最后别墅的破烂不堪、残缺不全正是战争破坏力最真实的写照,并且也是对战争中主人公内心的真实写照。原来别墅鸟语花香,安静祥和,但是最后却残垣断壁,而居住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就像别墅一样被现实摧残得充满不同的创伤,可以说,沙漠、别墅、火等意象成为批判战争最强有力的武器,不仅让影片的批判性更为强烈,也让电影具有不同的风格。

二、美好生活的向往

电影《英国病人》一方面通过大量意象对战争进行深度的批判,另一方面也通过很多意象凸显人在战争环境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在迷人壮丽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世界中,屹立着一座修道院,尽管此时的沙漠也并非一片乐土,但是导演却让这个修道院一直带着蓝绿色的色调,让观众从修道院中获得世外桃源般的祥和感与宁静感。虽然战争仍在威胁着主人公们的安全,但是汉娜在这座修道院中却拥有自己的世界,甚至可以在树影婆娑的黄昏时玩起童年的小游戏,安静地弹奏钢琴。修道院中的一切景象向观众隐喻着,无论战争如何摧残,人们一直对美好的生活抱有希望和依恋。主人公汉娜和基普举着火把一起观赏这座教堂里的古老壁画,他们和艾尔马西与凯瑟琳一样被这些原始壁画所震撼。影片通过这些古老的壁画隐喻人们一样对美好有着共同的认知,所有人即使是身处战争也能在美好向往面前实现心灵沟通。换句话说,人们在这种战争围绕的教堂中发现了共同找寻的东西,那就是宁静、美丽、纯洁、祥和,而这些东西也证明虽然战争残酷,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未磨灭。尤其是影片中一向不善言辞的基普在壁画面前勇敢地向汉娜表白的一幕,既将影片的浪漫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这些美好的事物激发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除此之外,电影还充分利用教堂中的雕像作为意象来隐喻主人公对安全、平稳生活的向往。影片中深受战争摧残的基普每天必须深入战场拆解埋藏的炸弹,他一直深受恐惧的折磨,甚至晚上也无法正常入睡。但是当他坐在教堂中的雕像身边时,却找到了安全感,仿佛教堂中的雕像化身天使赐予了他温暖和庇佑,这一方面将战争的残酷性展示给观众,另一方面将基普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得淋漓尽致。就像影片中基普对汉娜曾说过的,他打仗时发现这些雕塑后,仿佛睡在天使的身旁,让他觉得很美,很安全,甚至第一次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于是每天晚上,他都会尽可能地走入一座教堂中,将雕塑当作为他守夜的天使或士兵。当然电影将教堂中的雕塑视作安全和平稳的象征,通过基普对雕塑的依赖凸显普通人在战争环境下的无奈及其对安稳生活无奈的追求。再如,导演用“火”来象征战争的残酷,而为了凸显主人公对结束战争及获得纯净、美好生活的向往,导演还在影片中使用“水”的意象,希望用“水”来冲刷现实世界的罪恶,重新让这个世界变得干干净净。例如,主人公汉娜由于战争的遭遇而让她对整个世界失去信心,她选择逃避一切,甚至是原本熟悉的人都充满恐惧。但是当她听完艾尔马西对“水”的赞美后,汉娜用池中的水默默地沾湿了自己的头发。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赞美水,同时又为自己进行了洗礼。“水”让汉娜对生活的希望又悄然萌动,虽然此时她对整个世界仍然有所保留和怀疑。电影最后,大雨从天而降,主人公汉娜再次用水将自己的头发沾湿,经过上天赐予的雨水的再一次洗礼,汉娜慢慢地走出了绝望,重新看到了希望。于是汉娜由最初的躲避变得更为勇敢,收拾好行装踏上了回归的路程。影片中虽然水是上天赐予的,但是却让主人公涅槃重生,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另外,电影伊始和主人公汉娜回忆中不断出现的花园景象,仿佛《圣经》中的伊甸园般美好。这个已经不复存在的乐园在不断地象征着主人公对花园般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战乱时期汉娜对花园的描述,如大树、藤蔓、墙壁等与战争中的一片狼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众对美好生活形成了更为直观的印象,同时也对现实形成更为强烈的批判意识。除此之外,闪闪发光的双翼飞机、犹如女人身体的沙丘、疯狂的篝火晚会、“游泳者洞穴”、开罗豪华酒店等景象在战争中出现,一方面增加了影片的浪漫色彩,另一方面也将各个主人公逃离现实世界的渴望展示给了观众。

三、殖民文化的衰落

在原著《英国病人》中,作者翁达杰委婉地批判了英国殖民主义及英国殖民主义的野心与欲望。就像他在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他更赞成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也就是没有殖民统治压迫的社会。为了凸显小说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意识,作者对主人公基普的人物角色进行了专门的设计,让其具有文化杂糅性,既忠于殖民文化,又对殖民文化充满怀疑,通过他的矛盾与遭遇,让读者形成对殖民文化的批判意识。然而电影《英国病人》受到叙事时空的制约,无法对一个人物进行如此复杂的设计,因此导演通过大量的意象来隐喻殖民文化的衰落。影片中导演极力为观众提供了大量既熟悉又能接受的视觉场景,将原著中略带诗意的文字转换为画面,如北非壮丽的沙漠、艾尔马西和凯瑟琳的爱情等,同时也将原著中多元文化中的个人描写逐渐向观众熟悉的历史主题过渡,也就是向殖民文化的衰落过渡。

电影《英国病人》从表面上看,是在讲述治疗英国病人战争创伤的故事,并通过回忆来推动历史时空中两段爱情故事的发展。实质上,电影选择了北非的大沙漠作为影片主场景,这就明显带有殖民地感情。二战结束后,不但击破了德国法西斯统治人类的幻想及整个世界的噩梦,而且也标志着英国等殖民帝国及殖民文化的衰落,这成为很多和非洲沙漠相关电影最常用的主题,而本片导演明格拉对此显然十分清楚。影片中战前的荒漠、美丽的壁画、迷人的少妇及和沙漠探险一样浪漫的爱情一起构成了非洲殖民地迷人的画面,然而战争冷酷无情地破坏了这个世界,殖民统治的世界逐渐开始崩溃。其实对殖民文化的没落,电影一开始就给予了暗示,尤其当巨大的毛笔画出认同图案时,镜头突然一转,切换至一架银色的双翼老式英国飞机,搭载着艾尔马西和其奄奄一息爱人的飞机。这架飞机飞翔在一望无际如大海一样的沙漠上空时,被德军发现并被高射炮无情击中,冒着黑烟并坠落到地面。英国飞机被德国击落,这本身就暗示了英国的衰落及英国殖民主义的衰落不可避免。同样,英国殖民文化衰落的象征隐喻在电影现实场景中同样被详细描写,艾尔马西的恋情在遭受战争伤害的汉娜心中也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反应。汉娜几乎由战争阴影中解脱出来并坠入和基普的爱情中,然而诱人的英国殖民地梦幻、非洲沙漠探险在汉娜心里激发出的火焰没有成功燃烧。电影中,当基普的英国好朋友胜利前夕不幸触雷之后,他对整个世界及战前鼓舞他参军的军官所描述的“理想”彻底幻灭了,于是他中断了和汉娜的爱情并最终离开了汉娜。而汉娜在艾尔马西死后独自离开了充满梦想的神秘修道院,并走出了对艾尔马西的幻想及对大英帝国盲目的崇拜,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当影片结束时,主人公汉娜自己坚定地走在修道院外面的小路时,她的形象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仿佛汉娜获得了新的生命,其实她是从“英国病人”的身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真正的位置。因此可以说,“英国病人”这一形象在影片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患者身份,而是被设计为一个渴望在非洲这个殖民沙漠中救赎自我心灵的形象的隐喻。总之,电影《英国病人》中原本殖民文化中的一切都被战争所毁灭,如探险终止、爱情消亡、英国病人死亡等,一切基于殖民主义的梦想与信仰都破灭了。

四、结 语

导演明格拉在电影《英国病人》中非常聪明地使用大量意象或画面表现极为抽象的文化内蕴,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电影的主题和文化思考空间,让观众在一个本来讲述爱情的故事中获得更深的体会,形成对战争、生活及殖民主义的深层次剖析与探讨,可以说,导演明格拉让整部电影具有更加完美的格局和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马西基普艾尔
基普图姆:马拉松的新传奇
基普耶贡 缔造神奇
缩短30秒!基普乔格刷新马拉松世界纪录
最佳快递员
爱的遗产
心中那永久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