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录影带影响下的电影形态刍议

2018-11-14 05:14
电影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录影带流行歌曲音乐

丁 钟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澳门科技大学,澳门 999078)

一、流行歌曲引领下的时代风貌

时代风貌的形成离不开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新光大戏院的公映,标志着我国真正将声音及音乐元素融入了电影,人们在体会那些活动影像带来的惊喜之余,更深感音乐的伟大神奇。毫无疑问,整个20世纪前半叶,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几乎每部电影都能创造出万人空巷的盛况,电影对于人们有着无法抵挡的魅力,而当年那些被意识形态所包裹着的“影视金曲”也乘着电影的东风,浩浩荡荡地向人们驶来,在传唱于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复制出了当时社会的时代风貌,被人们铭记于心。像《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渔光曲》中的同名歌曲《渔光曲》,《红色娘子军》中的《万泉河水清又清》,《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等,都是一个时代的丰碑印记。这些歌曲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互呼应,共同锻造了人们的精神家园。20世纪70年代,电影《甜蜜的事业》中的两首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甚至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入了音乐教材,可见这些电影插曲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国家的艺术诉求。不可否认,这些歌曲的思想内核丰富,词曲风格朗朗上口,但仍旧属于电影的一部分,如果这些插曲与电影的故事情节脱节,很有可能无法轰动一时并且传唱至今。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时代风貌更多的是受电影、书籍、话剧等主流艺术形式所影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国家宣导的意识形态所影响,人们还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型的文化思潮疯狂地涌入国门,大众开始意识到文娱生活的重要性,并在其中寻求差异化的自我满足。于是潜伏在港台的那些“轻歌曼舞”“儿女情爱”瞬间被国人所消化,疯狂地席卷着内地的文化市场。那时的人们被包裹在港台流行文化之中,禁锢了十年的思想浪潮得以释放,人们争相模仿港台艺人的穿着、谈吐、行为方式,港台流行歌曲成为那时人们唯一的话题。张雨生的《大海》、郑智化的《水手》是当时年轻人励志青春的最好例证,谭咏麟的《爱在深秋》、张国荣的《风继续吹》、罗大佑的《你的样子》、陈淑桦的《梦醒时分》成为当时社会探讨情爱纠葛的音乐良药。而那段时期也是港台流行音乐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涌现出了大批风格迥异的优秀歌手。而当时港台乐坛正盛行节奏明快、你侬我侬的都市爱情类歌曲,在听惯了讲述苦难和忧愁的内地歌曲后,听众对于这类零负担的流行音乐极为喜欢,并且歌曲中传达的意境很能迎合当时城市发展所引发的都市浪潮。一时间,在流行歌曲的律动中,时代风貌被悄然改变,成为新时代的精神良品。而导演贾樟柯在其电影中更是习惯性地运用大量流行音乐,这不仅是其电影的个人标志,更直观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生活体验。

二、受众审美导向的多元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流行音乐大范围地扩张,各大电视台争相推出介绍歌曲和歌手的音乐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音乐电视》、湖南卫视的《音乐无极限》等,加之MTV频道《天籁村》的落地播出,让内地观众很容易观看到来自港台和海外的音乐录影带。随着音乐录影带的蔓延和扩张,有学者认为“它改变了人们欣赏流行音乐的历史,改变了音乐营销的手段,甚至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它自身所具有的四大特性让其很快建立起了稳定的收视群体:(1)作为流行歌曲的可视化载体。由于流行歌曲的受众面极广,而在卡带式的传播途径下,单纯的歌曲播放已经无法满足听众对于艺人及歌曲的多维度期待。因此,作为歌曲意境空间的延展产品,音乐录影带很好地填补了观众对于流行歌曲的期待视野,MV在为歌曲衍生出意境空间的同时,也使得流行歌曲有别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变得更为赋有创造力、契合流行文化的自身属性。(2)短小精悍却意喻丰富。流行歌曲的受众层面主要正对年轻群体,而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快餐化”的信息通传模式,年轻一代更习惯于在短时间内获取最为丰富的信息营养,而非像以前一样,需要看完整部电影才能听到自己所喜欢的插曲。人们沉溺于音乐录影带在3~5分钟内带来的精神享受之中,这样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是人们所乐意看到的。(3)读图时代的直接表达。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代人,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后,更习惯于直接化的表达和接受方式,已不再习惯于在堆积如山的文字中去找寻阅读的乐趣,却更愿意在图形化的信息分析中获取更为单纯的快感,而音乐录影带这样的音乐载体恰巧契合了人们这一直接化的思维表达,能通过音乐及画面的有机结合理解创作者的思想意图。(4)制作精良且具有创意。由于一般的音乐录影带都是根据歌曲的时间来确定影像的时长,因此可供制作者创作的空间也是极为有限的,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主题意境的最大化,所以对于音乐录影带的摄制要求也相当严格,从前期到后期,整个制作流程都非常专业且精细,保证让观众在几分钟内就能融入歌曲所呈现的意象空间中去。因而,多数音乐录影带都很具心思,从摄影到后期都能将视听语言的变化发挥到极致,这也很好地刺激了观影者的视觉神经,让年轻人能在聆听歌曲的同时,也为音乐录影带而欢呼喝彩。

当流行音乐牢牢锁住年轻一代的同时,音乐录影带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受众的审美习惯。如果说中国电影带给民众克制、冷峻的审美情趣,那么音乐录影带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传统思维,让年轻一代的视觉观念变得直接而热烈。当港台化的音乐录影带敲开内地的禁锢之门后,各类型的MV则顺势涌现,特别是随后西方音乐录影带在中国的登陆,更是让这一视觉狂潮来得猛烈而激荡,打破了数十年来中国电影为大众树立起的影像思维,其中以下四点改变显得尤为突出:(1)适应快节奏的剪辑风格。中国电影的剪辑风格多趋向于冷静和含蓄,犹如《小城之春》中的四合院,规整方圆,没有在叙事以外进行更多的节奏性尝试。而音乐录影带的到来则打破了这种固有沉默。一支MV需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展示更多的信息量,以寻找与观众之间的共鸣,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信息量的最优方法便是提高画面切换的频率,因此快节奏的剪辑风格几乎成为音乐录影带制作中的不二法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成长起来的一辈人可以说是刚开始接受MV影响的一代,在长期对音乐录影带的观影过程中,他们已经习惯于在快速剪辑中找寻至关重要的信息点,获得与音乐节奏相适应的情绪耦合。(2)认可叙事的片段性逻辑。在大量的故事类MV中,这类音乐录影带多选取片段式的叙述手法,以求完成情绪性叙事,而这恰与传统电影中的完整连贯性叙述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年轻一代却能在音乐情感的消解下,完成对片段性叙述的逻辑重组,以形成自有的叙述体系,认可更多样的叙事方式。(3)接受个性化的影调风格及造型设计。在音乐录影带的制作过程中,受到大量西方作品的影响,为区别于传统的影像风格,在音乐录影带的创作上更为强调影调配光上的变化,以色彩风格来突出歌曲情感的不同意境,同时,在形象设计上也前卫大胆,让歌者或者主人公有别于生活中的人物,以更具时尚感的造型出现在画面中,使得音乐录影带更具探索性及实验性。(4)习惯伴随歌曲欣赏意境类的情景。在传统的影像思维之中,音乐配合画面情节的张弛舒缓而进行烘托或铺垫,但在音乐录影带中却常常用指代模糊的象征性镜头来充当歌曲意境的信使,观众在长期对音乐录影带的接收中,能在低逻辑或无连贯逻辑的画面组接下,完成对歌曲情感的认同,有意识地主动理解画面的隐喻含义,并且能迎合这样不动声色的处理方式,接受不推动叙事的纯情感释放。

三、从荧屏到银幕的“新明星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荧屏上也兴起一股“新明星制”的风潮,出现了一大批“影、视、歌”三栖明星,他们既能唱也能演还能说,这些跨界艺人的背后推手正是出于兴盛时期的音乐录影带。

由于MV自身所具有的广告属性,多数音乐录影带的演员都会选用演唱的歌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歌曲感染力,同时能在纷繁的竞争中让更多的观众熟悉歌手的容貌。因此,歌手会在不同类型的音乐录影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久而久之,随着歌手的逐渐走红,加上平面广告、电视广告等不同的视觉形态在观众视线中的叠加,歌手的视觉符号便会越发地凸显,原本只是活跃在电视音乐节目中的艺人也会跨界到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之中,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影视歌“三栖明星”这一说法。这其中,人们所熟悉的台湾歌手任贤齐、周杰伦,香港歌手谢霆锋等都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毫无疑问,音乐录影带这一艺术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歌手能在相对专业的条件下通过MV的拍摄学会在摄影机面前如何演绎情节,如何控制自身情绪,与更多的专业导演、演员及其他工种相接触,了解影视制作的规律及流程,为之后的多向发展提供基石与经验。与此同时,观众在观看音乐录影带中的歌手时,会将期待值降低,去主动迎合片中演员的歌手身份,不会用评价专业演员的眼光去审视他们。再者,在歌曲的旋律之下,观众很容易被带入歌曲的情景和情绪,在人们和歌曲产生共鸣的过程中,自然也与画面里的人物产生了隐形的交流,与片中的人物之间形成了依存关系,愿意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愿意在歌曲的意境之中去体会人物流露出的情感和传达的信息。当歌手在音乐录影带中有过尝试之后,由于其稳定的市场资源,便会引来真正的影视剧制片方的青睐,获得更多的大银幕演出机会。

笔者的“新明星制”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其一,噱头大于实质。在音乐录影带中歌手往往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而在转战大银幕之后,常以配角及次要人物出场,更多的是在影片中作为噱头之用。其二,无法作为一种推介艺人的长效机制。当歌手在自身领域发展得如日中天之时,要跨界演出是很冒险的举动,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恶评,或是因为角色或是因为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其中的不确定性太多,无法作为推动艺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三,歌手类型的定性与角色类型的冲突。任何市场运作出的商业歌手,都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以不同的定位占领不同的市场,而观众又是从歌曲中最早开始熟悉歌手的,一旦人们有了先入为主的形象定位,就不愿意去重新树立新形象,因此歌手很难在银幕上突破自我,从而局限了歌手的角色延展。

四、结 语

音乐录影带以其广阔的宽容度成为视听语言最大的试验场,它在不断地消解与建构中,逐渐与新时期后的中国电影并肩前行。音乐录影带在我国落地生根的30年,正是中国电影发生巨变的30年。原本作为影像工业的开创者,电影的创作思维应顺理成章地引领其他视像文化的发展,而在我国,却遭遇了十年文化禁锢,中国电影停滞不前。直至20世纪80年代,当国门再一次打开时,音乐录影带这一极具创造力的视听形式牢牢吸引住了国内观众,同时也改变了那时成长起来的影像创作者们的思维路径,书写了我国电影全新的发展脉络。

猜你喜欢
录影带流行歌曲音乐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的正能量表达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
这几位明星怎么了(译文)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