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丽
(开封文化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在过去的一百余年中,美国电影除去最早的二十余年外,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其主流都为商业类型片。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尽管几经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对于美国电影的生产发行有着极高的控制力,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的电影从业者为了尽可能地获取票房回报,基本上都会严格遵守这一制度的规约。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业电影也在不断地在形式和内容上力求创新,欧洲电影等也一直对好莱坞施加影响,部分类型片正在逐渐地失去其固有特点。
而与商业片一同记录社会图像,在艺术层面上不断探索的便是独立电影。近年来,当人们逐渐认识到,美国的商业电影和独立电影逐渐形成了颇具成效的结盟,独立电影自身在不断地类型化,在制作和艺术上都不断向商业电影靠拢,却往往忽视了商业电影虽然身处强势地位,但也同样在靠近独立电影。就审美语言而言,我们不难从美国近年来的商业片中窥见独立电影的风范。
Barton
Fink
,1991)以编剧巴顿为主人公,讲述了自命不凡的巴顿从在纽约为百老汇撰写剧本,到在利益的吸引下,去到好莱坞为电影人创作B级片剧本的经历。由于文思枯竭,巴顿开始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整个创作过程对于巴顿来说成为一场在旅馆里的噩梦。电影有意混淆幻觉、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区别,用蒙太奇不断给予观众暗示,对于电影中的一切何为真何为假,观众也猜测不休。《巴顿·芬克》也被称为是史上最晦涩难懂的电影之一。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了多层时空,从而让观众逐渐理解到巴顿本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看到巴顿作为编剧的可悲之处。这种艺术经验也为商业电影所借鉴。在近年来的商业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拘一格的时空设置不再是独立电影的专利,甚至成为商业片的卖点。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就是一位在商业片中制造多重时空,进行多维叙事的天才导演,其《盗梦空间》(Inception
,2010)、《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2014)等电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碎片化、交叉化的时空。在《盗梦空间》中,道姆·柯布的团队通过给费希尔制造多重梦境来改变费希尔的意识,在电影中,四层梦境和现实世界以及迷失域一共构成了6层世界,层与层之间的时间差延缓有20倍,穿越各层需要刺激,要想在每一层梦境中同时醒来,直接进入现实世界就必须有人负责协同刺激。《星际穿越》也如此,在黑洞、虫洞和引力等理论下,电影同样天马行空,时空是扭曲的,导演对于电影中的时空看似有着绝对的掌控权,但剧情又是合情合理的,拥有一个自足的结构。扭曲的时空又分割开彼此关心、爱护的人,如库珀父女最终不得不面临父亲送别垂老的女儿,柯布的妻子因误以为现实是梦境而自杀,并嫁祸柯布迫使柯布流亡等情景,又构成了商业片不可或缺的冲突元素。Drugstore
Cowboy
,1989)中,鲍勃身陷毒品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为了获取毒品而组建了一支专门去药房抢夺盗窃违禁药物的犯罪小队。在《我自己的爱达荷》(My
Own
Private
Idaho
,1991)中,主人公麦克和斯考特的出身不同,但都沦为出卖肉体的男妓。麦克是母亲和舅舅乱伦的产物,身体孱弱,一贫如洗;而斯考特则是波特兰市长的儿子,他堕落为男妓竟只是为了寻求刺激。而到了昆汀·塔伦蒂诺的时代,正如樊尚·库泰在《美国电影的形式与观念》中指出的,美国独立电影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进行了类型上的杂糅,如塔伦蒂诺,其借鉴的对象从法国的新浪潮、皮埃尔·梅尔维尔的黑帮片、赛尔吉奥·莱昂内的西部警匪片乃至吴宇森的港式动作片,不一而足。也正是在美国独立电影人这种对类型的杂糅和一种游戏式的创作态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甚至一贯被认为是正面人物的警察被塑造为罪犯,而看似冷酷的黑帮分子也有可能以一种不体面的方式死去,在《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1994)等电影中,观众得以以一种“偷窥”的方式,看到各种另类的、非主流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早年好莱坞商业电影对边缘人物讳莫如深。如在乔纳森·戴米的《费城故事》(Philadelphia
,1993)中,电影具有“酷儿电影”进入主流中的开创性地位,但也正是这种开创性导致电影大幅度地削弱了安德鲁作为艾滋病患者的特征,尤其是其心理活动,而将表述的重心放在了法庭上的人权博弈上,将庭辩的矛盾置换为种族或女权问题其实也是并无不可的。只有在独立电影如《爱是生死相许》(Longtime
Companion
,1989)等片中,人们才能真正了解艾滋病患者的七情六欲。而当代好莱坞商业电影则早已不再回避这些边缘人物。观众可以在商业电影中看到性工作者、酒精成瘾者、同性恋者,以及触犯法律的黑帮人物等,并且在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导演不乏肯定或热情。在李安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2005)中,恩尼斯和杰克之间的爱情被以一种深沉、细腻而感性的方式展现,两人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欲拒还迎、欲说还休,各自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电影没有以一种道德倾向性来评述两人的爱情,只是将整个故事叙述得静谧而唯美,而观众则对恩尼斯和杰克的悲剧倾注了巨大的同情。又如在马丁·斯科塞斯获得奥斯卡的《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
,2006)中,这部改编自香港商业片《无间道》的电影却一改港版“两主两配”的人物设计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黑帮首脑弗兰克的戏份,观众得以看到一个极为丰满的爱尔兰黑帮头目,甚至两名卧底苏利文和威廉都成为弗兰克的陪衬。电影一方面为观众展现了波士顿底层爱尔兰人无恶不作的街头生活,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无奈和家庭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因此,爱尔兰裔出身,一直自感卑微的苏利文尽管为黑帮服务,也博得了观众的同情。开放式的结尾一度是独立电影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独立电影以此来彰显生活的复杂性,世界的支离破碎性。如《孤男寡女》(1994)、《星期天》(1997)等无不戛然而止。而这是与商业电影的乌托邦美学相违背的。传统的商业电影强调叙事必须拥有一个矛盾得到解决的大团圆结局,以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然而当下的商业片也开始给予观众一个含蓄、多义的结尾,这种含糊其辞与其说是对现实的还原,不如说很大程度上正是商业的需要,即为续集的拍摄埋下伏笔。如犯罪电影《亡命驾驶》(2011)、惊悚电影《寂静岭》(2006)、《神秘感染》(2013)、《分裂》(2016)等。在《寂静岭》中,电影最后罗斯和女儿看似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实际上她们与罗斯的丈夫已经处在两个世界,一家人最后是否能团聚,电影并未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在《亡命驾驶》的最后,司机开车的画面和女主人公艾琳敲门的画面被剪辑到一起,电影戛然而止。司机开车究竟发生在艾琳敲门之前、之中还是之后,两人的关系最终怎样,电影并未交代。
也有的商业电影采用开放式叙事是为了延续观众的热议,以及延伸观众的审美感受,延宕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如诺兰的《盗梦空间》也没有交代柯布最后的陀螺是否倒下,一切究竟是现实还是一层梦境成为电影的悬念,观众从电影院走出,有着身边一切不知是真是幻的迷茫感。
李江曾经指出,在独立电影中,导演们热衷于直接给观众呈现暴力、血腥的场面,这种极端场面有助于其展现自己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视听语言。如昆汀·塔伦蒂诺的《水库狗》(1992)、《低俗小说》等莫不如是。在这些电影中,“为暴力而暴力”的特点是较为突出的,相对于传统的美国电影中,暴力基本上都与某种政治或道德上的叙述目的有关不同,独立电影中暴力的最大意义是视觉场面的提供,对于塔伦蒂诺等导演来说,暴力场面很大程度上就是MV式、广告式画面在大银幕上的实验。而随着当代的商业电影越来越倾向于消解电影的内涵深度,让观众收获的审美体验从阅读式的变为沉浸式的,这种为暴力而暴力,为观看而观看的审美也开始大行其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商业电影也开始和独立电影一样,悬置或淡化对暴力事件的前因后果阐释,以及对暴力施行者、承受者等的价值判断。
美国商业片中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变形金刚》(Transformers
)系列、《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
)系列、《速度与激情》(Fast
&Furious
)系列等电影。好莱坞被戏称为数字特效的温床,而上述科幻类型片则成为好莱坞高举“技术主义”大旗的产物,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暴力场面与数字特效结合,如打斗、飙车、爆炸等层出不穷,甚至超越了必要的限度,它们占据了电影叙事的大部分篇幅,不断将观众受到的感官刺激推向极致。以《速度与激情》系列为例,作为典型的商业电影,电影本质上是极为传统的标举为家庭与自由而战,在叙事上强调邪不胜正及大团圆结局,而同样是出于商业的考虑,电影不断制造飙车和对打场面,除了主人公的肉搏、枪战、带领囚犯们暴力越狱等以外,还有坦克压路开炮,潜艇与冰面上的汽车竞速,主人公从汽车里飞身进入飞机机舱等画面,这些场景都以紧张的运动节奏和主人公生死悬于一线的命运来吸引观众。艺术创造本身就是无一定之规的,与大众文化的共谋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审美上的新变。美国在商业片上堪称执牛耳者的同时,其独立电影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独立电影开辟出来的道路早已获得国际影坛和评论界、学术界以及广大观众的认可。可以说,二者尽管在具体的价值观念、叙事方法和艺术思维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在表现美国文化特色,甚至参与当代的消费意识方面,是双峰并峙的。近年来,“独立坞”的概念悄然兴起,商业片和独立电影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好莱坞商业片在具体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乃至镜语风格等审美语言的运用上,与独立电影充分相融。这种相融无疑是可贵的,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潜在的魅力被进一步扩大,更多挑剔的、厌倦守旧的观众被征服,美国电影的世界影响力也更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