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萍萍
(贺州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美国科幻电影擅长以“奇观化”的影像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激烈的战斗场面将暴力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机甲战士”便是美国科幻电影中的重要角色形象,冰冷强悍的机械感、充满科幻色彩的实力展现、酣畅淋漓的战斗场面,残酷却疏离的创伤与死亡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快感体验,无怪乎很多观众在观看电影后大呼畅快,直言就算毫无剧情,光靠场面也值回票价。
“机甲”一词为舶来语,“日文为メカ,词义为:空想的机械装置,因为中国国内的早期翻译不清,词义在对众多科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直接套用,而开始为观众所知晓,后被接受。英语里称为Mecha,是Mechanism和Mechanical的简称”。
伴随着电影科技的不断发展,影视后期技术的日益完善,“机甲战士”由最初科幻色彩浓郁的机器人,到神乎其技的机械装备,再到如今五花八门的战斗机甲,其外在形象、性能与内在性格不断发展演变。时至今日,“机甲战士”成为美国科幻电影中特征鲜明的形象类型,常见的“机甲战士”大致可分为三类:(1)超级智能机器人;(2)通过驾驶舱操作的人形战斗机甲;(3)类人生命体机甲。
1927年,美国电影《大都会》中第一次出现了机器人——玛利亚(Maria)。早期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机甲战士”形象多为智能机器人,即高度智慧化、社会化的机器人形象。他们往往在外在形象上与人类接近,甚至相差无几,普遍以“机器人学三定律”为行动基础、以执行人类命令为主要行动准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权和相对独立的个性。
自银幕中的智能机器人形象诞生之日起,数十年间,围绕着智能机器人本身,产生了无数思辨与争论。影片中,他们或因各种原因与人类为敌,或与人类并肩作战,或执行人类所下达的战斗命令。可以说,他们既是值得人类信赖的伙伴,又是人类内心深处畏惧的存在。《机械公敌》中,导演便假借约翰·伯金少尉之口说出经典的台词:“人创造怪物,怪物杀人……”在人类看来,拥有高度智慧的机器人也是“怪物”的一种,他们的智慧程度越高,自主行为能力越强,便越令人恐惧。
以《终结者》系列中的T-800机器人为例,该系列机器人外表为仿真度极高且可再生的皮肤,内部是金属骨骼,由电脑芯片控制行动。这层仿生皮肤有毛发、血肉,甚至有温度,非但在外形上与人类毫无差别,就连行为举止也与人类极其相似,性格中既有机器的冷漠残酷,又有人性化的温情一面。
人形战斗机甲本身并不具有智慧,仅仅是拥有智能操作系统的战斗装甲,内部有操作舱,由人类进行操作。此类战斗机甲的外形多为人形,具备完善的武器系统和防御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1)第一类如《钢铁侠》系列中托尼·史塔克的钢铁铠甲,覆盖在身体表面,与人类体形相符,起到防御和战斗的作用。类似的人形战斗机甲还有《黑豹》中的战衣。除科技性和操作性外,这一类型的战斗机甲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铠甲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都不具有独立的智慧属性,只起到辅助战斗的作用。(2)第二类如《环太平洋》系列中的巨型战斗机甲。由于太平洋海底出现了平行宇宙的突破点,一只只巨型怪兽来到地球,疯狂袭击人类城市。人类为此制订了“贼鸥计划”,制造出与怪兽体形接近的“机甲猎人”,与怪兽进行殊死搏斗。“机甲猎人”即是人形战斗机甲,机甲内部有操作舱,由两名脑神经相互联结的人类进行操作。虽然“机甲猎人”体形极为庞大,战斗操作系统十分复杂,充满科技感,但与《钢铁侠》系列中的战斗铠甲相同,仅仅是战斗机械,并没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环太平洋》系列电影中的巨型战斗机甲数量不多,但是外形各不相同,极具特色,并且与驾驶员的性格十分契合,为剧情增色不少。
无论第一类还是第二类人形战斗机甲,外形与性能都非常令人震撼,这类战斗机甲造型优美,外观强悍,既有令人赞叹的机械感和科技感,又有强大的攻击性。与机器人相比,这类战斗机甲的外形满足了人类拥有无坚不摧的强悍体魄的一贯追求,从而满足了观众潜在的观影欲望,同时,又不会令观众产生对超级智能机器人的恐惧感。因此,人形战斗机甲成为近些年来美国机甲类科幻电影的热门选择。
除此之外,《机械战警》中的亚历克斯·墨菲警官,身披的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机械战甲。充满正义感的墨菲在执行任务中身受重伤,因此被改造为生化机器人“机械战警”,但是与人类制造的机器人相比,墨菲的意识依然存在,只是身体被改造为机甲。
类人生命体机甲并非由人类制造而成,它们本身具有高度的智慧与文明,是与地球人类生命形式接近的类人生命体。它们的身体由金属构成,外表呈现金属质感和机器人形态,但是拥有独立的智慧和人格,甚至文明发展程度远超地球文明。
这一类机甲战士以《变形金刚》系列中的擎天柱、威震天等巨型机甲战士为代表。来自塞伯坦星球的变形金刚种族,是一种机械人形态的强大智慧生命体,它们可以在机械形态与其他形态之间变形切换。由于人类无法彻底相信变形金刚,以擎天柱为首的机甲战士与人类维持着脆弱的合作关系,而以威震天为首的机甲战士则在地球上为所欲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作为变形金刚种族中最经典的代表人物,擎天柱外形为机器人形态,可以变形为集装箱卡车,它拥有人类英雄通常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如:正直善良、宽容平和、运筹帷幄等。威震天则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中最大的反派,作为霸天虎的首领,它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处处与擎天柱作对,不顾地球人的安危,四处挑起战争。作为类人生命体机甲,无论是擎天柱还是威震天,除了机器人的外形,它们内在性格与思维方式无疑是与人类极为相似的,可以说拥有一切人类思维模式的普遍特征。
美国电影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设计,所有人物形象都与人物的性格遥相呼应,只有在人物的外表与性格契合度很高的情况下,才不会令观众产生别扭的感觉,进而提高对角色形象的接受度。美国科幻电影更是如此,在对角色形象进行最初设定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性格背景,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大限度地设计出外形出色又符合人物的形象,烘托剧情,助推故事发展。
无论是由人类制作的智能机器人,还是由人类操作的人形战斗机甲,抑或是自身具有极高智慧的类人生命体机甲,其本身所拥有的外形特点及内在性格都是人性的直观反映。其外在形象的展现均为烘托其内在性格而设定,《终结者》系列中T-800硬朗的壮汉形象,契合其铁血无情、雷厉风行的性格,符合他执行杀手命令的行动设定。《环太平洋》系列中的人形战斗机甲则根据不同的国别、不同的驾驶者,设定了令人惊艳的机械外观。在影片整体创作期间,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曾亲自设计了31款机甲,但迫于预算紧张,唯恐无力支撑更大的场面,最终挑选了最适合影片气场的四款机甲:中国的“赤红暴风”、俄罗斯的“切尔诺阿尔法”、美国的“危险流浪者”,以及澳大利亚的“突袭者尤里卡”。在细节上,导演给四款机甲分别注入了不同的个性与血液,使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国别辨识度。《变形金刚》系列中的擎天柱等巨型战斗机甲,其可以随意变形的机械身躯被设定为各种汽车或飞机的形态,符合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发展程度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其性格更是人类性格的直观反映,与美国电影中人类英雄或反派的性格表现手法一致。
终结者的仿生皮肤与金属骨骼、钢铁侠的动力服、“机甲猎人”的战斗装甲,均是奇观化的电影符码。在观看这类“机甲战士”战斗的过程中,人类天生所具有的追求强大的战斗欲与破坏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电影中充满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建筑群、波涛汹涌的浩瀚大洋、惊恐慌乱的渺小人群等意象,而“战斗机甲”或在建筑群中穿梭,或在海洋中与怪兽搏斗,或在街道上追逐飞驰。建筑群轰然倒塌、车辆如纸片般被压扁、巨大的海浪将轮船抛起。
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令观众肾上腺素狂飙,人类赖以保护生命的建筑不堪一击,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被破坏殆尽,如世界末日般的景象令人窒息。与人类之间的战斗不同,人类之间的战斗很难突破人体的极限,随之带来的是“血浆片”之类的鲜血喷溅和生命的消殒。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伤害和死亡是令人不舒服的感受,即便是观影过程中,直面伤害和死亡也会令人极度不适。
机甲战士之间的对战,或是机甲战士与怪兽的对战,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伤害与死亡带来的不适感。受到伤害的如果是人类,场面将格外血腥,但同样的伤害出现在机甲战士身上,断裂的血管变成了切断崩裂的线缆,飞溅的血液变成了四溅的火花,甚至肢体断裂残缺,都带有一种残酷却疏离的美感,因为不涉及人类的血液喷洒、肢体残缺和生命消殒,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体本能的反感和恐惧,反而变成了兴奋和快感,这就是“机甲战士”战斗过程的魅力所在。惊人的破坏力、强悍的金属身体、机械停止运作的死亡等,都让观众可以心安理得地观赏破坏和战斗带来的后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欣赏随战斗推动的剧情发展。
任何角色形象的构成要素都离不开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会忘记剧情,忘记台词,却很难忘记某个经典的角色形象,这便是外在形象的重要性。毫无特色的平板形象,或者与角色性格不符的外在形象肯定会削弱角色的性格表现力,而乏善可陈的庸常性格则会令外在形象呆滞缺少灵魂。
“机甲战士”是很难令人忘记的经典电影形象之一,很多人没看过《终结者》系列电影,却对阿诺德·施瓦辛格在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印象深刻,正如“钢铁侠”那身标志性的铠甲,以及令人津津乐道的变形金刚“变身”,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影视角色,无不如此。
早期美国科幻电影中,由于影视科技发展不足,“机甲战士”尤其是人形战斗机甲是很难完美展现出来的,所以,尽管这一概念已经出现颇久,在动画片中也比较常见,但是很少有电影将其作为主角进行塑造。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成为美国科幻电影的热门角色形象。
随着影视科技的高速发展,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机甲战士”形象得到进一步完善,也使很多过去受限于技术而不能展现的场景得以展现。超现实的“机甲战士”是人类对于未来武器战斗形式的构想,其震撼的战斗场面是真人或当前武器装备所无法达到的高度,视觉表现和冲击力也远超于普通科幻电影。
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电影中的“机甲战士”形象与性格不断演变、分化,形成了诸多分支和流派,本文所探讨的只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类“机甲战士”形象。在拍摄相关电影以及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对科技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不断探索和反思,无论是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还是战争对环境的破坏等,都引发了人们无数讨论。
历史与民俗是一个民族深深印在脑海里的东西,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挥之不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有着迥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特定民族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甚至美学观等共同凝聚和构筑着主角的精神文化内涵……“机甲战士”作为美国电影的经典角色形象,自然输出着美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体现美国人的英雄主义和精神内涵。《环太平洋》中,代表美国的“危险流浪者”战斗机甲是毋庸置疑的主角,而代表中国的“赤红暴风”则“打个酱油”的工夫就已牺牲。《环太平洋2》中,虽然中国元素不少,却只能算是典型的美国视角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是实际意义上的“他者”。尽管如此,“机甲战士”的形象塑造与性格设定,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以便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美学、弘扬中国精神的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