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角度分析《恩惠》中白人女性丽贝卡的形象

2018-11-14 14:00杨郭婷巢湖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丽贝卡恩惠奴役

■杨郭婷/巢湖学院

一、前言

托尼·莫里森力作《恩惠》书写了17世纪奴隶制下北美白人农场中各类奴隶的悲惨命运以及农场主夫妇内心所遭受的奴役。关于奴隶的命运,学界已有很多关注。然而,白人为什么会遭到奴役?本文将从精神角度,分析其内心受奴役的根源,并进一步挖掘其中的人格教育意义。

二、人格面具理论

人格面具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同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自性构成了人格中与生俱来的四个主要原型。它代表了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为了适应不同的场合,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佩戴不同的人格面具。 比如一个人在儿子面前可以是“慈祥的父亲”,在单位又是“严肃的经理”。各种面具和谐统一地存在于人格中。人格面具是人类的外在表现,它不同于真正的自我,有一定的虚假性。一个人一旦过度沉迷于某种面具,就会陷入人格分裂。不但折磨自己,也伤害着周围人。正确区分人格面具与真实自我,合理使用人格面具并及时调节自我,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面具下的丽贝卡

丽贝卡出生在英国,父母把大部分精力和热情都放在信仰事业上,对待彼此和子女都很冷漠。这不仅激起了丽贝卡的反感,更使她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船夫的父亲得知国外有人在寻找一位健康、贞洁的女子作为妻子并给一定的费用时,尽管母亲反对,但最终丽贝卡还是被“出售”了。看到丈夫雅各布脸上洋溢出对她满意的表情,丽贝卡顿时感觉到丈夫的认可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她不由自主地戴上了“好妻子”的面具:勤俭节约、热情而又创新地干着家常杂物;关照丈夫的需要,做出可口的饭菜,生气时从不大吼大叫,与丈夫发生矛盾时,能站在他的立场给予理解。她被丈夫看作是“理想的选择”,她本人也“快活地像一只蓝知更鸟”,和农场里的奴隶或者说“亲人”们相处融洽。可见,丽贝卡的人格面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她得到了丈夫和周围人的认可。

然而,人格面具的膨胀不但使丽贝卡精神忧郁,还给周围人带来了伤害。刚结婚时,丈夫满足于做一个农场主,外出经商只是作为对生活的补充。然而,随着收入的增加,丈夫外出越来越频繁。尽管她辛苦地经营着农场,但内心却感到无比孤寂:一种背井离乡、远离邻居、加上丈夫不在身边的寂寞。于是,丈夫每次外出归来便成为她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光。每次归来,丈夫会带回各种见闻:关于丝绸、 海盗、 屠夫等,令她激动不已,实用的礼物如一把好使的菜刀总会让她惊喜万分。孤寂的感觉瞬间烟消云散。这些见闻更让她坚信:唯有丈夫才能保护她。然而这种幸福感也只是暂时的。不久,丈夫与她分享的见闻越来越少,不实用的礼物却渐渐增多,有些礼物甚至怪异。比如银茶具、瓷尿壶、花边衣领等。对于这些东西的来路,她心中充满了疑惑,但表面上依然显得高兴。在自我的调节下,她还是问起了丈夫钱的来源,可他只回答说“新交易”。得知丈夫打算修建一栋用不上的住宅时,她尽力劝说,告诉他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名声。她还是妥协了,人格面具与真实自我的差距越来越远。修建期间,她总微笑着,每天勤快地做出可口的饭菜……幸福得以至于忽略了建房的火一般的热情正渐渐将日益劳累而忧郁的丈夫烧毁。她已经沉迷于人格面具,和丈夫一起,享受着砍死无数的树、雇用大量的劳力、花费大笔的金钱……建一栋看起来与乡绅相匹配的宅子的“快乐”。

丽贝卡由于过度认同自己的人格面具,导致精神忧郁,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成为一个受精神奴役的奴隶。丈夫死后,她生病了,她认为是丈夫抛弃了她。大病愈后,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她再也不愿意干以前的苦活,对“亲人”也越来越冷漠,甚至打算卖掉弗罗伦斯。她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书籍。虔诚的背后却充满了虚伪和冷漠:以前她和丈夫一起享受一起庆祝的东西,如今变成了第三和第七宗罪。为了报复丈夫,她不愿走进巨宅,也不许任何人靠近。显然,丽贝卡人格的分裂不仅对自己是一种煎熬,同时也影响了周围人。

四、结语

《恩惠》中丽贝卡的形象,体现了人格面具对人格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使用好面具,使心理达到平衡,人就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状态,身心皆愉悦。一个人一旦过分认同某一人格面具,就会迷失自我,走向忧郁。丽贝卡想做一个好妻子、一个有价值的人,然而由于她过度沉迷于人格面具,无意识中背叛了自己。莫里森通过作品,再现了人性的复杂,引起当今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同时启示人们正确区分人格面具与自我,及时调整自我,使人格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丽贝卡恩惠奴役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一把小绿伞
浅析中日两语言中的授受关系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爱你本来的样子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恩惠》中女性人物的成长
换个方式守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