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三王世家》对《尚书》的继承和发展

2018-11-14 10:55:16钟宏达
长江丛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封王诏书周公

■钟宏达

广西大学文学院

一、所选篇章和说明

《史记》为司马迁所作,但是现在能看到的也不是原来的本子,而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删改增补。《古文尚书》孔安国的序言提到,当时的《古文尚书》遭巫蛊之乱,所以未曾公诸于世,因此汉武帝大抵也无缘见之,所以这里主要还是采用《尚书》今古文共有的篇章。《三王世家》为褚少孙所补,但观《太史公自序》,提到了“三子之王,文辞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三王世家》的文章,还是满足了这一要求,而且又有《汉书·武五子传》作为参照,所以《三王世家》虽非太史公原文,还是具有研究价值。

《文心雕龙·诏策》提到了“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杂,武帝崇儒,选言弘奥。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刘勰对《三王世家》给予了很高评价。所谓“文同训典”,就是策封三王的文章,其行文和《尚书》这样的经典相一致。三王世家的三篇封王诏书,在今文尚书中相类似的就是《康诰》三篇。《祭仲之命》《微子之命》属于古文尚书,当时汉武帝未必得观。《文侯之命》古今文皆有,但属于天子对于有功诸侯的赏赐,不属于分封诸侯之文。

所以,在本文中《三王世家》封王诏书的体例主要与《康诰》《酒诰》《梓材》特别是《康诰》对照,思想主要与《康诰》三篇和《洪范》等对照。

二、三王世家对于《尚书》文体的借鉴

《三王世家》中的“三王”指的是汉武帝的三个封王的儿子,分别是齐王闳、燕王旦、广陵王胥。《三王世家》与前面的“世家”之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前半部分是君臣公文及其封王诏书等政治流程的集合,下半部分是探后言之,讲了三篇封王诏书的用意,以及三位王的结局,前后部分联系紧密但还是相互独立。换言之,封王的流程占了全文的一半。

现在把三王的封王诏书列于下面:

制曰:“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

四月丁酉,奏未央宮。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湯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如律令。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閎為齊王。曰:於戲,小子閎,受茲青社!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于東土,世為漢藩輔。於戲念哉!恭朕之詔,惟命不于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義之不圖,俾君子怠。悉爾心,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厥有愆不臧,乃凶于而國,害于爾躬。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右齊王策。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旦為燕王。曰:於戲,小子旦,受茲玄社!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于北土,世為漢藩輔。於戲!葷粥氏虐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姦巧邊萌。於戲!朕命將率徂征厥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期奔師。葷粥徙域,北州以綏。悉爾心,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廢備。非教士不得從徵。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右燕王策。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胥為廣陵王。曰:於戲,小子胥,受茲赤社!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于南土,世為漢藩輔。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閒,其人輕心。楊州保疆,三代要服,不及以政。’於戲!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毋侗好軼,毋邇宵人,維法維則。書云:‘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右廣陵王策。

由此可以看出,三篇封王诏书前后部分的格式是一样的。前面部分从“維六年四月乙巳”一直到“世为汉藩辅”,只是把中间的人名地名等修改;最后部分都是“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中间部分则是汉武帝根据封地不同,写给儿子们的施政纲领,谆谆教诲这三位新王,对他们寄托了殷切期望。

这三篇封王诏书与《康诰》对比。《康诰》为周公所作,周公当时是摄政王;三篇封王诏书为汉武帝发布。两者都是当时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周公是康叔的兄长,而汉武帝是三位新王的父亲,所以周公称康叔为“小子封”,武帝也仿照此例称小子闳、小子旦、小子胥。

“受茲×社”“封于×土”,则对应康诰的“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古人常云“江山社稷”,“社”即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在古代是政权的象征,封土建国必立社。文中提到的“青社”“玄社”“赤社”,就是天子封社所用的不同颜色的吐,每个颜色都与所封之土的方位对应。

《三王世家》还引经据典特别是《尚书》,其明确引用了《康诰》以及《洪范》。封齐王的诏书里提到了“唯命不于常”,这里引自《康诰》;封广陵王的诏书提到了:书云‘臣不作微,不作福’,这里引自《洪范》。周公作诰时文献不多,但周公也引用了古文之语。《康诰》引用了“怨不在大,亦不在小”,《酒诰》引用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周公也提到要学习商朝贤君贤臣的思想和制度,这也是《康诰》里交给康叔的一项重要使命,说道:“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即使是君主也不可任性为文,也需要引经据典,以先贤作为话语合法性的支撑。

封三王的诏书在整体结构上也和《康诰》类似,开头是分封的内容,中间部分是给予施政建议提出告诫,最后则是勉励。通篇都是作为长辈和上级的谆谆教诲,唯恐被分封者享国不终。

但是,这两者在语言风格还是有很大差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者的形成过程不一样。《尚书》的《康诰》篇以及大部分《尚书》的篇章,都是当时君臣讲话的记录,《康诰》就是周公在分封仪式上对康叔讲话的实录,这些文字就算后人有所修补,还是基本保留了许多口语的色彩。而《三王世家》材料的来源,据褚少孙的说法“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说明这些封王诏书的文字就是来源于原始文献,且这些“封策书”一开始就是书面的形式,不像《康诰》等篇来自于对周公讲话的文字记录。所以,《三王世家》的文字更为模板化,与《康诰》的侃侃而谈相比,也显得更为含蓄和精炼。

《汉书·武帝纪》里提到“夏四月乙巳,廟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初作誥。”根据服虔的注解,所谓“初作诰”,就是开始像《尚书》一样誥敕所封之王侯。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西汉早期的封王诏令并没有怎么样引经据典。下面列举几条汉初的封王条文作为佐证:

下令曰:“楚地已定,義帝亡後,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齊王信習楚風俗,更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國建城侯彭越勤勞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擊眾,數破楚軍,其以魏故地王之,號曰梁王,都定陶。”

詔曰:“齊,古之建國也,今為郡縣,其復以為諸侯。將軍劉賈數有大功,及擇寬惠脩絜者,王齊、荊地。”春正月丙午,韓王信等奏請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立劉賈為荊王,以碭郡、薛郡、郯郡三十六縣立弟文信君交為楚王。

——引自《汉书·髙帝纪》

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詔曰:“前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已立其太子遂為趙王。遂弟辟彊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乃(遂)立辟彊為河間王,章為城陽王,興居為濟北王。因立皇子武為代王,參為太原王,揖為梁王。

——引自《汉书·文帝纪》

由此可以看出,汉书所言绝非虚言。汉武帝以前的汉朝皇帝的封王之命,无论是对于同姓王还是异姓王,只是谈及封王的理由,其间并没有告诫勉励之语,更谈不上引用《诗经》《尚书》等经典了。回过头来看至三王封王诏书,则是文采可观、引经据典,这也是汉代诏命文体的重要发展。由小观大,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后,中央的诏令也开始重视文采了。

三、三王世家对《尚书》思想的借鉴

(一)分封制与宗法制

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一开始想定都于关东地区比如洛阳,但后来听从了刘敬和留侯张良的意见,定都关中,中央以周秦故地为核心,又据天下之要的洛阳,便于掌控天下,又在关键地区设置亲近的同姓王侯,以拱卫中央、保护汉室江山,从根本目的上和周公营建洛邑、封康叔等同姓诸侯是一样的。各个王封到各地,也和周朝一样,形成了严密的宗法制,汉朝皇帝既是皇帝,又是皇族的宗主,为的就是巩固统治。这一措施一直为汉朝后代皇帝所沿用。然而后来诸侯王势力崛起后逐渐与中央对抗,特别是汉景帝的吴楚七国之乱,更是酿成惨剧。虽然如此,汉景帝及以后的汉朝统治者并没有因此废除分封制,只是限制了诸侯王的权力,汉景帝、汉武帝仍然分封诸子为王。无论西汉还是东汉,同姓封王一直存在。

回到汉武帝本身,《汉书·武五子传》中的五子,除了戾太子刘据作为太子没有封国以外,三王和与后来的昌邑哀王刘髆都得到了封王,这延续了汉高祖以来的做法。汉武帝分封三王的政治意图基本和周公一致,即封建亲戚、拱卫中央。

(二)分封的合法性来源

封王诏命中的“朕承祖考”则体现了汉武帝崇尚祖先、学习古代圣王的思想。“祖考”指的是汉朝的诸位先帝,但更是特指汉高祖,因为汉高祖定下了汉代的天命,并且建立了江山。而在《尚书》的周书部分,周公对应提到的则是周文王,因为周人认为周文王取得了天命,这个意义甚至比武王伐纣灭商的意义还要重大。而在西汉,则是刘邦“拨乱反正”推翻暴秦建立起汉朝。但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来源于祖上的基业,汉武帝身为大宗,其分封的合法性显然来自于建立政权的汉高祖刘邦。在这一点上,与周人类似,不过周人认为受天命之人为文王,夺取天下之人为武王,而刘邦同时得到天命和夺取天下。

(三)不为虚言,因地制宜

汉武帝分封三王的诏书都不算太长,但是却是结合实际情况、切中要害,封齐王诏书提到“惟命不于常”“厥有愆不臧,乃凶于而國,害于爾躬”。一方面是对于齐王的偏爱,一方面也是惩于汉朝前面所封的齐王多有变故、后嗣断绝。封燕王诏书则着重谈及了匈奴问题,要求加强军备,则燕王的主要任务是保卫边疆,军政一把抓。因为匈奴在西汉时期是头号大敌,汉武帝虽然重创匈奴,但匈奴仍有实力且并未臣服,因此燕王对抗匈奴的边防职责显然很重要。封广陵王诏书,虽然也是封在边地,但没有太多谈到军事问题,反而说道“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閒,其人輕心。楊州保疆,三代要服,不及以政。”,说明这里天高皇帝远、民风不醇,还提到《洪范》的“臣不作威,不作福”,意思就是只有皇帝才能作威作福。广陵在今天的扬州,七国之乱的主谋吴王刘濞原先就封在这里,后来江都易王又被封于此地,而其子江都王建又因谋反之罪而自杀国除,所以上面这些话事实上这是汉武帝的告诫甚至是警告。

所以,分封三王的诏书都是直切要害,因地制宜谈及为王之道。这与《康诰》相一致,周公在《康诰》三篇中也是谆谆告诫,直切要害,根据殷故地的实际情况给了康叔具体的举措,甚至惩于殷故地纵酒之风还专门作了《酒诰》。

(四)谦让与慎重

据《三王世家》记载,霍去病、张汤等大臣给汉武帝上了几次奏折,陈以古代封建之道(主要指周代封建)、汉高祖封同姓王祖宗之法乃至于汉武帝的功绩,请求让皇帝封三子王。汉武帝前两次均表示不赞同,汉武帝甚至表示自己仰慕周公和卫康叔,只敢封子为列侯。对于封子为王,并没有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还是要以德。就如《尚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舜托以德行不足而谦让尧的禅让,而汉武帝也以德行不足来回绝臣下的封王请求。

所以,《三王世家》不只是封王的文辞,其封王的流程也符合了《尚书》的思想。即使是在草创基业、少文重武的汉高祖时期,面对诸侯王的劝进,其即皇帝位时也有所谦让,最后自言因为便利天下才登基。汉文帝由代王即帝位,在入长安即帝位时也是多次谦让,因此还被袁盎由衷敬仰。汉武帝时期儒学兴起,这样的文章自然更是要做到的。

四、结语

汉武帝崇尚儒术,绝不只是学术活动,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思想都在向儒家转化。三篇封王诏书虽然不长,但和汉初草创时期的封王诏书相比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体现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与应用。但是三王最后并没有完成汉武帝所给的嘱托,齐王早夭,广陵王、燕王都因为政治斗争丧命。文辞可观,然人事不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王世家”不只是引用《尚书》原文和某些用词,更重要的在于把《尚书》中的先贤之道和当时汉朝的实际政治情况结合起来,短短几行封王诏书就能够结合经典、切中要害,把大事含蓄地交代清楚,是封王诏书中的佳作。封王的流程也有可观之处,体现了汉武帝对于封王的慎重考量以及仰慕先贤圣王的殷切之心。由小见大,可以看出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由上而下逐步占据政权地位的政治文化影响力。

猜你喜欢
封王诏书周公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06
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
敦煌学辑刊(2018年1期)2018-07-09 05:46:42
清朝颁予杜尔伯特达赖汗之满蒙文承袭诏书(英文)
卫拉特研究(2017年0期)2017-12-07 00:35:12
韩雍换信救人
周公,你好
中国收藏(2014年3期)2014-03-12 02:57:44
查士丁尼《国事诏书》译注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
熬夜看书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