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18-11-14 10:55:16■陈
长江丛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外语教学跨文化

■陈 曦

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就应该注意一些问题,知道如何得体地,准确地去交流。从语言学的角度,“跨文化交际”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点:交际双方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并且是直接的言语交际。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缺少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因此只能从课堂上获取语言的社会化含义以及如何在各种场景中得当的使用语言。那么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就要非常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价值观以及讲话规则等,否则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就成了空谈。所以,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十分重要,笔者旨在以东北电力大学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创建基于跨文化交际的新型教学模式。

当今,外语教学法的流派很多,并且随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逐步成熟,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比较系统化的外语教学法不下二十几种。但是大部分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文化教学的渗透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外语教学的的发展步伐和欧美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我国的外语教学工作者正在实践着大部分的主流外语教学法,但是遗憾的是都没有形成带有独立特点的教学体系。

为了能够跟上国际国内语言学发展的脚步,东北电力大学的教师们也分阶段性地采用了多种主流教学方法,例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自建校70年以来,我们为国家乃至国际上输送了很多的外语人才。但是发现即使是这些精英们,在交流过程中也都有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语言能力比较强,达意不成问题,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既然出现了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从学校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开始反思。目前在东北电力大学的英语教学上可能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问题:

从学校来说,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设置课程和确定教材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尤其是语言专业的学生更适合开设哪些课程,制定哪本教材。当前的现象是一些只重视语言知识点输出的课程的课时很多,而跟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无论是从科目还是课时都比较少。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很好的途径和时间来学习西方国家的历史,风俗以及文化差异,所以应该多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从老师来说,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待商榷,现在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比较注重语言知识的传递,而没有注重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与重要性。大部分的传统教学法的教学目标都是能够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语言,但是在这个过程里忽略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法是不完美的或者是有残缺的。另外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以诵读为中心,所以人们固有的思维就认为学习语言也应该要注重语音语调,然后背诵词汇,在加上题海战术,这样功到自然成。这样导致国内的老师们轻视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即使有一些老师能够看到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而且也已经在课堂上实践了一些理论或者也加入了一些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但是由于缺少一些系统的学习和专家的引导,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也仅限于当时模糊的印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虽然大学英语过级考试中学生的表现每年都有所改善,但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很弱,跨文化交际力不从心。

从学生来说,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基本的教材内容尚且不能理解,何谈去体会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外语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构成没有掌握好,单词量太少,语法知识不过关,没有养成外语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提升自己的听说能力。“交际”能力都有所欠缺,更别提“跨文化了。另外,即使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十分薄弱,不能主动思考。

根据以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从上到下,从教师到学生共同努力来创建基于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模式。

首先,学校应该增设跟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科目,比如说类似英美国家概况,中西文化差异这样的课程,只有系统地学习了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应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课时,保证每周都能有两小节课。另外,多多聘请水平较高的外籍教师,尤其是来自母语是英语国家的教师,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跟外教零距离的沟通感知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聘请一些知名教授做相关内容的讲座,提升理论基础。学校也应该主动为教师提供一些出去进修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出国进修,在当地亲自体验跨文化交际的奥秘,回国后就能更好地为学生们讲解相关课程。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其实由来已久,在各种时期,各个科目,教师始终都有用文本、图片、声音来辅助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采用各种电子媒体如幻灯片、录像、投影仪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2000年以后,大部分学校都已经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的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地位。有了这么先进的设备,可以使学生们全方位感知教学内容,代入感更强烈。尤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某个语言现象中发现背后的文化因素,然后再把这些文化背景应用到外语学习与实践中,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敏感度及洞察力,以便于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恰当,准确的使用语言。那么各种现象就存在于新闻事件,情景对话等具体的场景中,我们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呈现。另外,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们看一次英文电影,在电影中感受中西文化差异。

第三,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和课后练习来帮助学生们建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现在的大学英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英语。其实兴趣是知识生成最好的手段,大学生正处在头脑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好奇心强,对所学内容敏感度高,若老师在课上所选择的教学材料以及呈现方法具有趣味性,那么反馈效果就会更加理想。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辩论会啊,情景剧表演啊以及给电影配音的活动,在趣味中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交际能力。学习的热情提升后,参与度变高,自然可以提升领受力。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例如查阅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浏览一些经典的英文网站,阅读英文原著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中西差异,体会跨文化交际精髓。

综上所述,现在的外语教师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改革这条漫漫长路上,这无疑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社会飞速进步,科技也日新月异,世界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那么在这个村子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们的社会互动频率会越来越高,国际间的合作会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培养出卓越的高水平的且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大学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勇于探索,把以前认为遥不可及的跨文化教学输出变成可能,争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都融入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外语教学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2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