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古代文学是教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对于加强师范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古代文学课程是我国师范类小教本科、专科的必修课,覆盖学生人数之多,所需课时之长,意味着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极为重要和关键,在注重应用的新环境中,我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和困境,只有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具成效和难以操作的教学方法,重新引入更加适用于新时期文学教授过程的理论和手段,才能将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深植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加强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我国高校文学院除了开设传统的主干课程以外,也设置了部分面向社会应用的实用性课程,用于提升学生就业技能,例如《演讲与口才》等,这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此外,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文学院也设置了许多专业性质的选修课,例如《论语解读》、《古典诗词鉴赏》等。以上实用性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增加意味着作为主干课程的古代文学在学时数量上缩减。由于课时的减少,教学内容也不得不压缩,这与保证教学质量成为矛盾。为了节省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会趋向于选择以讲授为主,减少学生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环节及时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形成更大的依赖心理,课堂上记记笔记,考试前背背笔记,学习被动,难以养成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小班教学是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灵活教学和因材施教。然而,随着扩招政策的执行,高校大班教学与合班教学模式随之而来,动辄上百人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变得困难重重。而在课堂之外,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长也将增加,学生通过作业反馈学习效果的效率下降。
由于大学扩招以及其他社会和经济等原因,以及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兼职或实习,校园开放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学时期是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各种类型信息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愈加浮躁,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
据调研结果,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紧密性逐渐下降,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师生关系较为冷淡。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表示,大学生的建设,导致校园中“散步教授”的建设,教师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包括学术和道德两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正在不断减弱。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减少,交流手段匮乏,显著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建构主义这一概念源自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是这一概念的核心。建构主义重在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利用自身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得到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主动构建机子的只是体系,而不仅仅等待传授者传递知识,学习是个体心理正在积极地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收。从这一角度来看,知识并非是存在人脑之外的事物,而是由人建构的,“学习就是建构的过程,离开了主题的主动建构,学习毫无意义可言。所谓建构,一方面,新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建构;另一方面,新知识的摄入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它是学习者内部发生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而达到的超越新知识又改造旧知识的重组。”
由建构主义的概念和其所强调的观念来看,建构性学习的特征就是积极地学习、构建性地学习、累积性地学习、有目标指引的学习,有诊断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古代文学的本身是极为丰富的,学习古代文学的作品需要学习者带入自身的经验、批判性的眼光和主观情感去品味和理解,从而大道超越文本材料,拓宽学习者眼界的目的。在课时压缩及注重应用的新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需要借助建构主义指导,在课程内容和教学特征上做出适应性调整。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自主构建”,古代文学教学就要突出学习者对文本材料的主动阅读和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弱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传授角色。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教材重组、自我体悟、问题定向、内在驱动、师生互补等五个方面,对古代文学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大多是按照朝代顺序编排,而不是按照各类文体讲述,这种方式难以体现出某种文体从起源到发展到流行的阶段性过程,各类文体的规律性和迁延性也不够连贯。
教材重组,按照文体变迁发展的角度编排教材,能够将各类问题发展的一般时期与鼎盛时期做出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文体的演变,对散文、诗词、小说、文论等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学习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背诵是学生自小学起就必须要完成学习任务,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学习方法。古代文学的背诵目的不仅仅是记忆文本内容,而是将学习者自身充分浸润至创作者的心境之中。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在现代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含义,加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领悟,加强学生古典文学底蕴的积淀。
建构主义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这一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散思维,利用自身的认知能力,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真正将学习古代文学史和作品中遇到的值得探索的问题,当做自身的问题去关注和解决,培养学生自我钻研的兴趣和能力。
内在驱动性的学习表现为能够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中始终具有高昂的学习热情,能够做到积极投入、有恒心和毅力完成学习任务。这就需要加大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并深刻理解古代文学课程的作用及意义,让学生理解学习古代文学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过程,对于加强自身修养具有巨大的作用。另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不断提出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主送探索和钻研,保证学生学习的动力驱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样重要。师生互补,加强师生密切联系,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支持感,在学习的道路中不过分孤独。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冒险和探索,对学生的学习错误表示宽容,欣赏和赞扬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感。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科研新的,交流的目的有时候不一定是要达到共识,而是扩大学生的视野。教师不是旁观者,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参与者。当然,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构建出自己的教学及研究方法,这样的师生互补才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