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楚雄籍音乐家高梁

2018-11-14 10:09李天永彝族
金沙江文艺 2018年7期
关键词:南华楚雄大田

李天永 (彝族)

民歌有张力也有延展性,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有其独特的音阶,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色彩。一部 《诗经》从民间走进文学殿堂。一曲 《小河淌水》从彝乡走向世界。

威楚彝雄,呈现的是两山雄立、二水环流。正所谓:乌蒙磅礴,哀牢叠翠;金沙水拍,元江流韵。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流淌出史诗般的 《梅葛》《查姆》,创造了远古历法 “十月太阳历”。楚雄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记录了彝族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哲理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

彝山彝水彝歌养育了作曲家、音乐舞蹈活动家高梁先生。

高梁,原名高悦,又名 “高峰”“吕梁”。1919年2月生于原盐丰县石羊镇 (今大姚县石羊镇)。先后就读于盐丰中学、楚雄中学、镇南师范。云南解放后,历任昆明军区文化部文艺科副科长,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作曲,云南省文化局办公室负责人、电影处处长,1961年任云南省第一任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云南省文化局创作室副主任、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60年3月至1980年4月,任云南音乐舞蹈家协会第一届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1980年5月至1989年1月,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第二届副主席;1989年2月至1998年4月,任云南省音乐家协会第三届顾问。2004年6月在昆明逝世。高梁先生是云南省较早从事音乐工作的作曲家、音乐舞蹈活动家,他创作的大量革命歌曲和组织开展的群众歌咏活动及舞蹈活动,对爱国学生运动和革命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音乐是诗的语言长出的翅膀;而民歌则是村庄飘扬的炊烟。

石羊的香河水细,仿佛美人弹奏的古琴曲渐行渐远。

白井即石羊,因盐设立的盐丰县城就在石羊,这里被称为 “千年盐都”,深受中原和孔子儒家文化影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远。如今石羊古镇是楚雄彝州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石羊独特的地理位置,青山绿水滋养,天地氤氲,文化灿烂,人杰地灵。1919年2月9日,高梁就出生在这里。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917年8月,郭燮熙年逾48岁,被委任赴设县不久的盐丰县担任县长 (现为大姚县属地石羊等乡镇)。郭燮熙集画梅、地方史学、国学、诗人才华于一身,是晚清民国云南重要的文化名人。郭燮熙画的梅花曾受到徐悲鸿等名家的赞扬。他与李根源诗画互赠被传为佳话。郭燮熙之女郭荫莱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刘尧汉的母亲。郭燮熙在盐丰期间,留下诸多诗文。如《昙华山》:昙华万仞最高峰,突过秦关百二重。石谷鬼门天险设,云林僧寺地灵钟。小儿叱驭能骑马,老衲安禅可制龙。不为长征游览遍,奚知困苦是山农。

郭燮熙在盐丰县任县长后月余,就聚集当地文人雅士15人成立 “龙山吟社” (即诗社),以抵制 “今日士大夫往往癖嗜麻雀牌” (即打麻将)的风气,推动了盐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郭燮熙的艺术个性融进了县城所在地石羊。

据《大姚县志》记载:郭燮熙重视教育,在盐丰任职时颇有建树。郭燮熙治下的石羊,文化气息浓郁。加上产盐,与南来北往的商界、文化界交流甚广。这样的氛围,滋生出富有灵性才情的高梁。少年高梁在石羊镇羊城小学读书,后就读于盐丰中学,这是人一生的启蒙阶段。高梁天性聪慧,少年就显示出舞台表演的天赋,9岁上台演出古装戏 《罗成叫关》,这对幼小的心灵是一次影响一生的生命历程,可以说在此立下了音乐的鸿鹄之志。

龙川江源于南华,江水如玉带蜿蜒向东奔腾归入金沙江,汇进长江,最终抵达大海,实现河流的梦想。高梁时常在龙川江边聆听小河淌水,行走于江水回环的垂柳岸堤、青青阡陌。在楚雄、南华度过了中学和师范四年的校园时光,高梁因此获得了创作 《小河淌水》歌曲的生活素材积累和艺术创作灵感。

1934年,高梁就读于云南省立楚雄中学,即如今的楚雄一中。这一年高梁15岁。离开父母从石羊走进楚雄州府所在地,接受较为完整的中学教育。课余,时常行走在龙川江畔,思绪随河水流淌。那起伏的水波像音阶在高梁眼前跳动,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仿佛有天籁的声音在呼唤、在流淌,像极了小河淌水的声音。

1936年10月6日,云南省立镇南(今南华县)师范成立。建校的首任校长陈时策,在昆明聘请了一些知识分子来校当教员,其中有从上海到昆明的青年胡珉任会计兼音乐教员。还有后来的音乐教员林之音,美术教员赵国徽等……林之音到校担任音乐教员后,大量教唱进步歌曲,如 《大刀进行曲》、 《打桩歌》等,还教学生演话剧。高梁也是在这一年转入镇南师范就读,在如今的南华县城学习生活了两年。在来自上海的青年音乐教员胡珉和林之音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音乐理论和创作,收集整理流传于楚雄、南华、大姚的民歌。

此时的高梁,不再满足于收集整理民歌和跟着老师唱,而是模仿一些歌曲,开始自己作曲,并让胡珉和林之音老师指点。有时音乐老师也组织喜欢音乐的同学走出校门,沿龙川江逆流而上,沿途聆听山野之声。夏季 “薅秧”时节,还能听到汉族坝子腔 “沙街调”。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让高梁开阔了视野,也使他的乐理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为高梁今后的音乐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南华沙桥镇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沙街调”的传承人高菊英清亮的嗓音唱出长音:哎说……我深感吃惊,这唱腔与韵律与 《小河淌水》开头仿佛出自一个模子,不仅唱腔一样,连词也一样,这不能不说 《小河淌水》的创作受到了“沙街调”的影响。高梁在南华学习生活了两年,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并深受来自上海的青年音乐教员胡珉、林之音老师的影响,无论是革命歌曲,还是彝族民间音乐,都在其心间留下很深的烙印。换句话说,高梁创作的 《大田栽秧秧连秧》,留有南华 “沙街调”痕迹。沙桥是南华的一个乡镇,旧时称凤山镇。胡珉、林之音和高梁走出校门就能听到南华沙桥、龙川一带的汉族坝子腔 “沙街调”。

镇南,南华的旧称。镇南之名已经在南华这片土地上存在了669年历史。沙街调,顾名思义就是源于沙桥坝子春耕栽种期间的民歌。该曲调委婉流畅,每首前必有一句拖腔 “哎说”,高音起调,音域宽,高声转调,放腔,轮腔(长词一气呵成),旋律跳跃大,词赋押韵,内涵悠远,经广大群众的不断传唱,再经音乐人的修改,最终得以广泛流传,而成为南华县沙桥文化的一大特色。如《薅秧调》,女声:(哎说)大田薅秧稗子多 (嚜哎),拔去杂草让苗棵。哥是青苗妹是水 (姊妹哎),水进大田苗不弱(嚜哎)。男声:一坵大田四角叉,四个角落四盆花,哪个妹子和我好,卖掉大田花送她 (吔)。又如 《新房调》:女声:(哎说)新盖楼房三丈高 (嚜哎),妹在楼东 (楼西、楼左、楼右、楼前、楼后、楼上、楼下、楼正中间)绣荷包。 (说)你去哪里不说下 (姊妹),何时望见情哥哥 (嚜哎)。男声:郎在山东 (山西、山南、山北、山左、山右、山前、山后、山正中间)摘葡萄。男女混合唱:(说)郎摘葡萄小妹吃,妹绣荷包坠郎腰 (嚜哎)。又如 《留郎调》:天阴下雨莫走妹呢门前过,恩恩不舍小仁意,留下脚迹妹心疼。天阴下雨要从妹呢门前过,恩恩不舍小仁意,留下脚迹忘不记。 “沙街调”以悠扬婉转的旋律唱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渴望,对爱情的渴望,对道德的赞美,对丑恶的鞭挞。

云南省立镇南师范的革命活动,象闪亮的星火,辉映镇南,燎原滇西。1938年高梁加入 “民先”组织。1939年6月,经地下党员杨正芳、王子近介绍,高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经党组织安排,高梁到滇军十八师参加抗日救亡斗争,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44年到重庆歌剧学校学习,1947年至1949年参加泸西圭山、弥勒西山人民革命武装起义,在游击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任二支队十四团政委,纵队民运科长兼文工团长。

从彝山走出去的高梁,在战火中得到锤炼。 《小河淌水》是根据高梁于1943年在蒙自新县创作的 《大田栽秧秧连秧》的曲调、结构、旋律、风格、情调如实记录下来的。无论唱词如何变换,《小河淌水》的曲作者都是高梁先生。《小河淌水》被西方人誉为 “东方小夜曲”,在世界乐坛上,成为了具有中国音乐文化象征意义的 “中国旋律”。诞生于战火纷飞年代的 《小河淌水》,如今成为了世界名曲。

无论是作曲家、音乐舞蹈活动家高梁,其创作的 《大田栽秧秧连秧》,还是《小河淌水》,都与楚雄千里彝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谁也无法抺去的音乐历史记忆。

1951年, 《大田栽秧秧连秧》第一次发表在 《云南民歌》 (第一集),发表时歌名为 《秧歌》,采集地和署名为 “镇南” (今南华县)、林之音记。如林之音记述的 《大田栽秧秧连秧》采集地和署名方式 “镇南”无误, 《大田栽秧秧连秧》与 《小河淌水》同曲异词属实。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南华是 《小河淌水》诞生地。换句话说,东方小夜曲 《小河淌水》真正的诞生地是楚雄呢。

千里彝山孕育出高梁的 《大田栽秧秧连秧》,而灵魂活在 《小河淌水》里。

猜你喜欢
南华楚雄大田
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 这些事项要关注
名家与楚雄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的担忧
大田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