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欢欢 金洪申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广西艺术学院 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到2020年,我国计划培育出一千多个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这一宏伟规划是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于2016年7月1日联合提出的。运用特色小镇这一理论衡量近几年的新疆农村题材电影,可以为电影创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于什么是特色小镇,国家层面并没有给出明晰的概念,但从有关文件中可以看出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的指导思想部分用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和美丽宜居四个词语修饰了“特色小镇”,要求特色小镇产业形态特色鲜明、美丽环境和谐宜居、传统文化彰显特色、设施服务便捷完善、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把特色小镇界定为一种产业发展平台,有别于行政建制镇、开发区、风景区的“非镇非区”,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一定的旅游和社区功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将特色小镇定义为一种空间发展载体和平台,其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产业、城镇、人口、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
题材,是文艺工作者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题材,就是指“文艺作品中叙述、描写的全部生活现象或事件……它是作者对来自社会生活的素材进行选择、集中、加工、提炼而成的。它的组成是和现实生活本身的规律分不开的,而且是受那些规律制约的……题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指文艺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性质和范围,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爱情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等等。狭义的题材,指构成一篇或一部文艺作品的生活现象,它一般由人物、环境、情节组成……叙事性作品大都具有完整性格的人物和完整发展过程的事件”。这一概念已经被广大的文艺创作者、文艺接受者和文艺管理部门所认同。
所谓新疆农村题材电影,就是指展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农村生活的影片。
新疆农村题材电影的内容表现出了特色小镇的几个主要元素。
文学是人学,电影也是人的艺术,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电影的使命。
第一,伟大的母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母亲和子女的关系最为重要。古人说得好,“人子少时,与母最亲。举动善恶,父或不能知,母则无不知之,故母教尤切”。母亲疼爱自己的孩子,这不仅是天性,而且是人性。母爱,保证了人类不断地繁衍发展。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母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赞美,假如母亲不抚养自己的孩子,就会受到谴责和批判。
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只是由于年龄关系或者其他原因建立了母女或母子关系,其感情可能不如具有血缘关系的那么密切,人们都能理解。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母爱达到或者超过了具有血缘关系的母爱,往往会引发人们的高度赞美。电影《伊犁河》中的法图麦是阿尔萨的养母,她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抚养阿尔萨,还总是担心失去这个宝贝养子。当阿尔萨和自己的亲生母亲苏娅相认后,尽管苏娅不忍心将儿子从法图麦身边带走,可是,法图麦认为苏娅这位成功的玉雕师能够培育儿子阿尔萨成才,所以,法图麦强忍悲痛送走了恋恋不舍的苏娅和阿尔萨母子。影片还着重表现了法图麦在送走儿子后的孤苦生活,丈夫尤素甫失踪后生死未卜,自己经常看着墙上挂着的织有“上海”的壁毯思念儿子,但为了儿子能够成功考上上海艺术大学,减少儿子的牵挂,不能寄信给儿子。影片塑造的法图麦这位母亲形象,只是默默地付出,没有贪图回报。影片最后,死里逃生的丈夫尤素甫和考上大学的阿尔萨高兴地来到了蜂场的木屋,而法图麦却在木椅上仙逝,其隐忍的形象深深地留在观众心中。影片《真爱》中新疆阿勒泰青河县的阿尼帕妈妈,收养了19位不同民族的孤儿,和铁匠铺的丈夫阿比包爸爸一起艰辛而又充满希望地生活着。让孩子们吃饱穿暖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为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加大母亲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是长远之计,更为迫切而有效的措施是加强母亲教养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减轻母亲劳动负担。”由于历史原因,以前边远地区的母亲不可能像现在的母亲那样通过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经济状况改善儿女的受教育状况,但是,她们为了子女的幸福未来,甘愿自己做出巨大牺牲。
母亲关爱没有血缘关系的未成年人,付出了心血,让人感动。“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女儿们通过对母亲的继承与延续实现了她们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也通过理解和接受母亲包容了带有屈辱与苦难的过去。”母亲和子女的关系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第二,帮助他人。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无私帮助他人的优良传统。有些影片表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对远道而来的汉族群众的关怀和帮助。影片《胡杨深处是我家》中的少年高泽性格叛逆,衣食无忧,整天沉浸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荒废了学业。浩瀚的新疆阿克苏原始生态胡杨林让从大城市任性出走的高泽体验到了迷路的恐惧和饥寒交迫,朴实的维吾尔族老人让汉族少年高泽封闭的心慢慢敞开,心灵明亮起来了。
帮助别人有时会无意中形成相互帮助。影片《伊宁不眠夜》中的阿里木爷爷赶着一辆马车到处寻找丢失轮滑鞋的少年玉米提,阿依古丽老师和男朋友艾山以及许多人都在努力寻找阿里木爷爷和玉米提,快递员大玉米提正在寻找丢失了的邮包。经过一夜的寻找,阿里木爷爷、玉米提、轮滑鞋和邮包全部找到了。互助更有利于人们生存。影片《巴彦岱》中的新疆伊宁市巴彦岱红旗公社大队书记阿西木和维吾尔族村民弱化了从北京来的汉族男人老王的摘帽右派的政治身份,与他同吃、同住、同劳动。老王勤学维吾尔族语言和文化,帮助维吾尔族老乡解决各种困难。在“文革”的历次运动中,由于维吾尔族老乡的帮助,老王有惊无险,躲过了各种灾难。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经论述过互助对于人类进化的重要作用:“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此原则行之于人类当已数十万年矣。”新疆大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我的旗》不仅赞扬了退伍军人罗强的见义勇为和英勇牺牲精神,而且歌颂了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农民胡达拜尔地·依明的感恩之情。胡达拜尔地·依明在村里升国旗,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从不间断,形成了一种习惯,将个人情义升华成了爱国主义。平凡的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麻烦,人和人之间的友谊和仁爱会及时地扫除那些不顺心的事,生活才会变得愉快。
第三,开拓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晁福林先生把开拓精神和自强不息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这种开拓精神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即拓展疆域、稳固政治和繁荣经济。二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拥有君子的德行和道义,不断净化心灵,不断提升道德意识,不断超越且永不自满,这种开拓精神能够优化民族心理结构。新疆电视台出品的影片《箭乡少女》不仅表现了我国著名运动健将郭梅珍的家乡察布查尔县的体育文化,还展现了锡伯族的饮食、舞蹈、服饰和刺绣等民族传统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锡伯族射箭文化和西迁精神,让人们想到了清朝年间中国东北沈阳的四千多人万里迢迢,经过蒙古高原和阿尔泰山到达新疆伊犁,在此渔猎和农耕。电影《我的处女地》歌颂了阿拉尔市的拓荒创业精神。这座沙漠中的小城镇从无到有再到繁荣,靠的就是继承下来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当年修建新疆历史上第一条大型人工灌溉水渠,没有挖掘机,靠的是男兵和女兵的肩扛手抬,靠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念。更为可贵的是,剧中的五位女兵,干起体力活儿来丝毫不示弱,竟然超过了男兵的劳动量和土方量。积极乐观,吃苦耐劳,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成了阿拉尔市繁荣发展的动力。
第四,音乐文化。音乐可以抒发感情,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乌鲁木齐隆博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妮莎罕》表现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著名民间艺术家妮莎罕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民歌的热爱。电影《花花尕妹》讲述了喜欢唱花儿的回族女孩儿尕三妹和回族画匠海升焰都喜欢唱花儿,两人相爱却不能结婚。影片重点表现了被誉为大西北之魂的“新疆花儿”,间接反映了天山北坡和天山南坡的农耕文化,也让观众了解了综合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各省花儿的新疆花儿的精彩曲令,展现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民歌旋律和节奏。
剧中人物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电影外景和内景的重要体现,可以让观众赏心悦目,也可以使影片主题得到表现。赵之导演的电影《带上我的冬不拉》展现了克拉玛依的新农村建设,一个哈萨克族村庄搬迁,牧民定居工程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影片中的主人公李小南不仅修理好父亲损坏的冬不拉,追寻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而且和哈萨克族的老百姓一起寻找到了宜居的家园,消除了漂泊感。安居乐业,对美好家园的向往,特色小镇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电影《“杏”福来敲门》中的果园翠绿,河面宽阔,河水清澈,房屋宽敞明亮,居住环境非常清新。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钱在路上跑》中的克里木、阿里木和赛里木三位农民的家乡不只有沙漠,也有葱绿的树木、花草、水果、蔬菜,甚至还有碧波荡漾的林中湖。赛里木误以为恋人古丽仙要和别人举行婚礼,在寻找途中偶然看到了很多人在湖中的小船上载歌载舞,温馨而闲适。《冰山下的来客》展现了援疆干部杨冰在帕米尔高原上凭借内地先进经验帮助当地的柯尔克孜族居民转变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搬进了新居。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物质产品已经供过于求,尤其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条件相对落后。新疆大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杏”福来敲门》展现了“中国色买提杏之乡”喀什英吉沙县的特色农产品色买提杏的产业化过程。赛买提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和乡亲们一起种植新品种色买提杏。孜巴大学毕业后作为村副主任到恰马力村发展农村经济,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解决农业种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赛买提代表农村的自主创业,孜巴代表政府扶持,成功地创办了恰马力村果业开发工业园,走上了现代化和商业化的道路。此外,凯萨和娜孜继承并发展了恰马力村的土陶工艺,并荣获北京的国际大奖。新疆电视台出品的影片《箭乡少女》在表现女主人公美庚芝的射箭本领之时,衬托了男主人公锡尔根的深谋远虑。锡尔根不仅热爱射箭,而且更擅长设计和制作世界上顶级的弓箭,具有产业思维。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村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特色小镇是新生事物,在电影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但是,特色小镇对于农村和农民都比较重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80年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数量比较多,深受老百姓喜爱。“农村题材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繁荣和农民在国家当中的政治地位、农村在城乡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有数量众多的农村观众,可以做到把农民的生活拍给农民看,观看主体和作品的表现主体是合一的。”现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代表了农村的新活力。电影表现特色小镇,就是表现农民的新生活,就会赢得老百姓的信赖。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成了贫穷落后的象征,城市成了时尚富裕的代表,于是,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带来了一些大城市病。“农村电影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需要。电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亿万农民群众期盼和渴望的艺术形式,我们要重视电影艺术在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认识电影艺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倾听人民群众对优秀电影作品的渴望和追求。”电影《支教老师》中的年轻女孩儿杨沫和赵莎毕业于师范大学,到南疆托克苏村支教,“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和调皮活泼的学生以及维吾尔族老师木拉提的传统理念在矛盾中走向和谐。她俩最初的想法就是把支教作为跳板,争取保研,争取留在大城市。影片最后,两位女孩儿表达了要回来教学的愿望。只有特色小镇的生活条件起码不低于城市,才能使年轻女孩儿在此安居乐业,而不是短期的支教。特色小镇进入电影,可以使电影表现崭新的农村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年轻人,农村特色小镇留住了年轻人,就留住了未来和希望。
住建部公布的中国特色小镇数量已经达到了四百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功获批14个。新疆的特色小镇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毕竟为电影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疆特色小镇电影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由现实生活升华到大银幕上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