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星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
作为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安全感,所以要给予足够的爱,但同时也不能太溺爱孩子。要在这两者之间把握一个度,对许多家长来说有些为难。
这就要懂得区分“依赖”与“依恋”的不同。
依赖是指孩子对父母所拥有的物质或者品格的需要,比如,依赖父母的金钱,依赖父母的保护能力等。
依恋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本能决定的,一种获得情感上安全感的需要。比如,婴儿天生需要去拥抱妈妈,孩子遇到危险,天然地会想到要去找妈妈。
有人说,如果你爱孩子,就让他依恋你,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孩子,就让他依赖你,因为那里是地狱。“依赖”与“依恋”看似一字之差,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之差别却是极大的。
2
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儿子现在读一年级,作业总是无法完成。最近又闹着不想去上学了,真的烦死了。”
细问才知道,孩子刚上一年级,第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没记住。回家后他希望妈妈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帮助他,知道今天的家庭作业是什么。
但是我这个朋友担心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很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依赖妈妈。妈妈是不可能永远帮助你的。”
接着孩子有了羞耻感,或者内疚感,感觉自己总是做错事情。渐渐地,他不敢再问妈妈。作业没有完成,又遭到老师的批评,慢慢地他不爱去上学,开始有了焦虑情绪。于是,他的妈妈也开始更多地指责和批评,导致恶性循环。
其实,朋友孩子的需要,只是一种依恋行为,而不是依赖行为。孩子在学校体验到了困难,他向母亲求救,这时候,母亲如果可以给予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有机会消化危险的感觉,而不是“闹着不想上学”了。
当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妈妈可以这样说:“噢,你可能因为记不住作业而担心老师指责你是不是?不要紧张,你还小,妈妈会和你一起找到方法来弄清楚的。我们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这里有个关键的“四两拨千斤”的窍门,就是父母需要摆脱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去关注孩子的情感。从心理咨询的意义而言,就是从“父性功能”转移到“母性功能”,从直接的知识教导,转移到情感培育,让孩子自己去反思发生了什么。等于说,从给孩子喂食,到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孩子自己给自己喂食。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这里只有思想,而没有思想者”的悲剧。
许多研究证明,依恋是持续终生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情感充电。作为父母,我们要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而非“依赖对象”),让他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返回来充电,在充满了“安全感”的电后,继续快乐地、积极地探索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