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主管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以“+文化”为抓手,切实做好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工作。
“+文化”有利于破解入脑入心的瓶颈。
一是文化认同是深入人心的最大公约数。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是我们始终都有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就是大文化和文化认同,是深入到骨髓的沉淀,利用好文化认同这个基础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最大公约数。
二是文化融合是深入人心的前置条件。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一地一策、因人施策,画好同心圆,推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
三是文化创新是深入人心的最好方法。创新才能引领潮流,创新文化才能引领社会风尚,挖掘新时代文化内涵、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文化,是深入人心的最好方法。
“+文化”有利于构建凝心聚力的共识。
一是文化内容是网络建设的基层基础。充实和发展积极网络文化,抑制消极文化、落后文化和负面言论,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网络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是文化制度是管网治网的基本保障。充实和完善网络文化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技术对网络空间的保障,掌握网络舆情引导主动权,结合正面引导,形成网络治理的最大合力,有助于维护持续良好的网络生态。
三是构建文化体系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必要手段。推动网络伦理、网络文明、网络法治文化多位一体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网入心,发挥法治约束、道德教化引导作用,有利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文化”有利于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景。
一是关系传承文运国脉。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延续和弘扬五千年来的中国精神。
二是关系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弥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事业,创造出彰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关系对外话语权。只有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打牢软文化的“硬实力”,努力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包容力和感召力,才能筑好自己的“梧桐树”,引来世界的“金凤凰”。
理论宣传不接地气。
一是思想多元。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调整,加上西方各种思想的渗透,人们思想更加活跃和多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对一般性的理论宣讲、社会宣传存在着距离感、生硬感和单一感。
二是覆盖有限。理论宣传影响力往往只局限在具体的每一场宣讲上,在其他载体如网络宣讲、流动人员宣传上覆盖不够;党的报告员等宣讲队伍组成人员单一,缺乏企业、行业和基层报告员等“土专家”。
三是手段不多。现在接触信息渠道多、范围广,理论宣讲手段创新不多,分众化、个性化宣讲不多,“吸粉”效果不佳。
舆论引导迟缓被动。
一是形势复杂。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网上网下等界限模糊,舆论场更加多元多极、转换更加快速、交流融合更加激荡,形势复杂多变。
二是预警滞后。面对舆情的自发性、突发性,网络往往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而基层单位往往缺乏强有力的预警和处置手段。
三是管控乏力。当前,市县舆情处置管理权限和力量较弱,处置程序复杂,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等网络社会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经济、法律、技术手段,没有形成网络综合治理协同效应,导致管控乏力。
产业事业不特不强。
一是项目不精。当前,文化项目同质化、品位低、效益差的情况时有存在,挖掘自然景观、人文文化的内涵不够,文化创新不够,顶层设计缺位,贪大求洋和盲目跟风效仿导致文化项目品位低、效益差。
二是速度不快。政策优惠、政府投资和产业引导资金对文化产业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不够,方法和手段不多,产业链条单一缺位,整体发展速度不快。
三是动力不足。文化项目市场化培育不够,缺乏招商吸引力,过度依赖政策优惠、产业资金,市场主体、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本土文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和规模较小。
围绕“通俗文化”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
一是理论要通俗。要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通俗化的阐释和解读,切合各类受众特点,把握社会需求痛点,分类分层策划,打造精品内容,推动理论宣传、社会宣传脱虚向实。
二是宣讲要入俗。“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景”,理论宣讲关键在选准、用好各类党的报告员,通过入乡随俗,利用各种场合,挖掘和讲好身边的社情村事。
三是融合抓民俗。在重要节日节点上,采取带头示范、授予荣誉、志愿网格服务、慰问帮扶、信访解困、村居夜话等形式,融合开展理论宣传、社会宣传和移风易俗等活动,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
顺应“网络文化”特征,下好去中心化条件下的舆论引导先手棋。
一是推行人文文化治网。要设置文化通识网评员,有针对性的选聘、培育全行业基层优秀党员和跨专业在校大学生担任先锋和核心网评员,及时、全面、科学、精心引导,破除舆论引导“不会说”“说不全”。
二是推行技术文化管网。实行网络发布、评论实名准入和评价积分制度,及时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惩戒违规行为,增强对各类载体的技术管控。
三是推行核心价值观建网。构建部门、企业、社群(团)、个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网上群规民约,明确网络社群(主)和社区版主和成员的各自权力和责任,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和网络暴力。
增强“文化实力”,盘活做大文化产业、文化事业。
一是深挖文化差异。围绕乡土、乡情、乡景、乡音、乡产、乡人,深挖差异点、可看点和兴奋点,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事业,做大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传承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
二是提升发展质量。在牢牢把握导向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主体作用和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精准识别、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内生动力和延长配套产业链。
三是强化文化招商。要进一步开发打磨优选文化项目,积极引进文化战略投资者,引导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共同设立私募文化发展基金,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