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农林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2018-11-13 12:03乔羽
新一代 2018年13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乔羽

摘 要:作为非农学科,英语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上找到发展方向,寻求专业良性发展,让学生能“进得来,出得去”,是广大高等农业院校有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的英语人才面临就业难、能力弱等问题,要求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立足本地,充分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利用农业院校专业齐全的优势,将改进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为基本方向。

关键词: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被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国际接轨,而获得信息、引进技术的前提便是掌握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在我国,很多农业院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近年来,开办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大量外语类人才涌入市场,农业院校英语的专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现状,如何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人格完善、职业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最新发布的全国高等院校名单,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914所,其中普通高校2631所(包括265所独立学院)。在我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达到1845所,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70.1%。对比近年大热的一些专业,例如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1048所,占比39.8%;设立会计学专业的高校998所,占比37.9%;设立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821所,占比31.2%。由此可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府,需要输送大量高水平英语人才。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办英语专业,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一些高校教学资源有限,学生专业素养并不过关。一些来自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专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时竟不如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英语专业在农林院校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高等农林院校承担着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长期的办学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多数农林类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适应市场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要,从而有效避免了与其他高校的淘汰性竞争。自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以来,全国农业类院校抓住机遇增设一系列非农专业,稳步扩大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由单一的农科专业发展为以农科专业为自身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型学科体系。在此背景下,以英语专业为代表的非农学科得到快速发展。作为典型的非农学科,英语专业在高等农林院校缺乏农科类专业所独有的行业优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也很难有立足之地。

第一,学生竞争力难以与综合性大学抗衡。依据而地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一些人甚至不知道农业大学还有英语专业。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生源。最优质的生源会优先选择名气高、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或是师范类院校,来到农林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由于成绩不理想无法报考前者,而地方农林院校的生源更差一些,大多数学生专业水平并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

第二,多数农业院校对英语专业的投入不足,因为英语专业并不是学校的品牌或优势学科。英语专业招生名额相当有限,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不大。学校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传统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中,而英语专业就相应地成为弱势专业。越是弱势,就得到的关注和投入就越少,受制于农林类院校的办学定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农科类学科建设已经极具规模,因此学校很难向此类弱势学科倾斜。

三、农林院校如何改进英语人才的培养

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只有占绝大部分比例的非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率高,才能有利于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的扩大。在大多数农林院校,占总人数比重最大的反而是那些非农学专业,因为非农专业门类多、学生基数大,只有解决这些学生的就业问题才会更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的生源,而高质量的生源又有利于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学生质量上去了就业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面对当今就业形势,高等农业院校要想使自己输送的英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反思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对我国农业类高校的英语教育如何真正服务于“三农”问题的发展和探讨仍处在理论研究阶段,针对国家发展农业需要的懂外语人才的专业、成熟的培养模式还未形成。一些非农专业培养出的英语学生既没有对本校特色优势学科所涉猎,由于缺乏人文底蕴和专业基础,学生也没有综合类院校和专门外语院校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究其原因,一些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没有根据本校特色与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与综合类大学或外语类高校相比,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面相对较窄。针对学科底蕴欠缺,办学时间短,教學资源相对欠缺、学科优势不明显等不足,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特色,培养学生具备其他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所没有的技能和素质。

(二)培养与行业接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除了教育部直属的4所农业院校,地方农业院校主要以立足本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面对市场机制中的人才价值规律,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外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更要注重个性,引导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英语教学同行业相结合,毕业生不会局限在固定的几类行业中,拓宽就业面,增强他们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工作能力。以行业需求为中心,就是根据需求来制定培养方案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更要利用好农业院校学科齐全的有利条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平台,为避免缺乏个性,专业特色同质化的现象。

(三)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兼具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多数开设英语专业的农业类院校依据《大纲》要求将课程体系设置为三部分: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以西部地区某农业大学为例,低年级(大学一、二年级)主要以精读、听力、写作等培养学生英语基本功的课程为主。同时增设市场营销、生物、化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等专业知识课程则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年。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了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课程,以自治区部分农科项目英文版文件为学习资料,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能后也对农业科学有所涉猎。农业院校在推进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同时,摒弃同类重复课程,增加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培育和资助。

职业素养是就业能力的体现,当今社会,很多用人单位已将是否具备职业素养作为招聘新人的重要指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一些学生个人能力没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却对自己有过高的职业期望,只愿意在大城市工作,不愿扎根基层。学校、教育机构往往与师范类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只是在学校单纯地学习专业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行业信息,缺少施展才华的平台,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是学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与实践性强的专业的交流互动,英语专业应多多吸取农科类专业的培养经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针对外语专业的特点,开展有针对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新就业信息,改善学生就业观念。

高等农业院校发展英语专业,培养优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关键,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同时必须结合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农业院校自身情况,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管理的改革,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毕业生成为既精通一门语言,又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