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卓媚,王誉华,刘 君,王 娟,杨兴刚,应燕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简称血透,主要替代肾脏对溶质(主要是小分子溶质)和液体的清除功能,其利用其半透膜原理,通过溶质交换清除血液内的代谢产物、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超滤出过多的液体[1]。因而血液透析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清除血液中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素效力又快又高的血液净化方式。血透患者高血压发病率较高,相关数据显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86%合并有高血压,而且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完全不同[2],高血压被认为是HD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且是影响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3]。然而,HD患者的血压控制一直是临床上较为困难的问题,在很多血液透析中心,仍采用手写记录患者血压,不易保存和整理、追踪,在医院信息化的前沿下,本研究拟利用Dialog+信息管理系统对血透患者透析血压的管理,为其长期高血压管理提供可能性。
1.1 临床资料
选取 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在本科室行血透治疗的签署同意书的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高血压,符合2013年制定的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在本血液净化部门诊透析患者。②神清、病情发展稳定、有着正常的思维、能正常进行语言沟通、并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的患者。③知情同意,并志愿配合参与研究的患者。④连续透析3个月以上,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小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②转院治疗、肾移植、死亡、中断血透治疗者;③神志不清或未签署知情同意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18-75岁,平均(47.01±16.94)岁。病程1-5年,平均(2.67±1.00)年。文化程度:中专及高中以上25例,文盲14例,余均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6例,糖尿病肾病32例,高血压肾病12例。采用计算机软件自动生成的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研究前做基线调查,均采用德国 Dialog+透析机进行碳酸氢盐透析,每周三次,每次4小时;均采用同样的血流量、透析液流量、透析时间、透析器。
1.2.2 实验组利用Dialog+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血压的记录,并由主管护士对其进行系统化管理,对照组则采用纸质手写记录血压,并由主管护士对其进行系统管理;1年后观察透析患者对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及血压情况,其中系统管理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培训、高血压的日常监督管理等;自行设计透析高血压相关知识内容包括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引起高血压的相关因素、食用盐的摄入情况等,主要由研究人员发放问卷,本次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1.2.3 干预方式。(1)实验组:利用Dialog+信息管理系统将电子体重称与工作站电脑与服务器连接,透析过程中,护士输入每次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透析护士通过系统可及时观察、处理问题。区域组长每班或每天透析结束后,专门查看血液净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观察每位患者透析过程中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记载的病情变化记录,判断有无服用降压药,查看当班医师有无处理,若已处理认真核对;若未处理,与当班医师或固定的主管医师沟通、协商,医护合作一起调整控制患者的血压,管床护士根据系统记录的血压为患者提供高血压相关知识指导,保证患者透析安全(2)对照组:利用手写方案,医生将患者的透析方案写于记录单上,包括治疗时间、超滤量、每小时的生命体征,区域组长通过透析记录单对患者实行相应的高血压知识宣教,与当班医师或固定的主管医师沟通、协商,医护合作一起调整控制患者的血压。(3)干预时间为1年。
1.3 评价指标
1.3.1 评价指标包括透析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高血压控制情况。
1.3.2 高血压的监测方法:患者均采用卧位,动静脉內瘘患者选择在其非动静脉內瘘侧上肢测量血压。如无动静脉内瘘,则测右上肢血压;血压单位以 mm Hg 表示,血压异常者休息15分钟后重复测量,并记录。
1.3.3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按照2013年制定的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定义执行。高血压控制情况按照优良(全年有3/4以上的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尚可(全年有1/2以上的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不良(全年有1/2或以上的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上)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1.3.4 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内容10项,包括高血压的诊断、影响因素、症状、遗传、病因、治疗、并发症等。
1.4 统计分析
由本实验研究人员及时对收集资料进行复评,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显著提高,依从性明显改善(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的血压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明显改善(P<0.05),见表2。
表1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及依从性比较 例(%)
表2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的血压情况比较 (mmHg)
3.1 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引起的终末期肾病(ESRD)近年来在全球的发病情况逐年提高,而且预后差、花费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4]。根据国际肾脏病学会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公布的统计数字,目前全球有5亿人的肾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每年有数百万人因慢性肾脏病引发的心脑血管病死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增多,医保、社保、农保覆盖,除了少部分患者通过肾移植得到控制外,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选择到医院进行血液透析,以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血液透析是20世纪医学上最新成就之一,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也是一个进展较快的跨学科领域[5]。全球目前有150多万人依靠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维持生命,这一数字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成倍增长[6];而且他们治疗周期长,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信息跟踪记录至关重要[7]。
3.2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终末期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而慢性并发症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8]。高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可达80%,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9],并且出现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异常[10];长期以往将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生存质量逐渐成为评价血液透析治疗的可靠指标[11],因此如何提高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充分性是其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国内很多血透室仍实行病人电子秤称量体重后由医生采用纸质版手写血透治疗方案,这种传统的方式使治疗方案保存分散,难以查找,容易丢失,且内容是自由文本形式[12],字迹可能不清,内容可能不完整,意思可能模糊,透析患者的用药、超滤量信息不规范及时,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信息化的血透室发展需要。
3.3 本研究通过Dialog+信息管理系统在血液透析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根据系统中血压的记录和变化情况,医护人员结合自身理论和积累的实践经验,对有需要增加或减少干体重的患者及时与医师沟通并更改当天超滤量,对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加以注意观察。如需使用降压药者,及时反馈医生,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使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提高了高血压的知晓率和依从性(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也能保持在140/90mmHg,避免透析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透析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
通过本研究发现,Dialog+信息化管理系统,综合血液透析患者生命征和患者自我感觉,对患者血压的监管更科学准确、及时、方便、有效,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