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小愚
纽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常驻人口约840万人,由来自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组成。除了金融之外,纽约在文化、音乐、艺术、科技、交通、医疗以及教育在全球也都处于领先的位置。纽约的百老汇有上百家小剧场,各式各样的小剧场每天都有各种音乐剧在演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年有约5500万名游客来纽约旅游。纽约的文化生活是非常丰富的,纽约每年都会举办图书展,展会上可以见到来自世界的最新图书。
因工作需要,我有幸在纽约工作生活了几年。刚到纽约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自由女神像、曼哈顿摩天大楼、华尔街的纽交所、联合国总部大楼、帝国大厦和闻名世界的大都会博物馆等。随着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展开,要深入了解纽约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书籍,于是,图书馆和书店成为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纽约拥有上千所不同规模的图书馆,而且整座城市的几百所大学,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纽约除了官办图书馆之外还有许多私人图书馆,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吸引了许多热爱阅读的人前去读书。离我最近、最方便的是皇后区图书馆,在那里只需要身份证明和住址证明就可以办理借书卡。纽约皇后区面积与中国北京市的海淀区差不多大,人口约230万人。皇后区图书馆包括中央图书馆和68个分馆分散在该区不同的位置。皇后区图书馆面向所有年龄段的读者。读者可以在图书馆网站查阅图书,如果读者需要借阅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十分方便。图书馆还可以安排快递送到读者指定(离居住地最近的)图书馆。在这里,还书更是方便,24小时随时可以到距离居住地最近的图书馆还书,即便是想续借某些图书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完成。在这里我能借到最新出版的英文书和中文书,极大地满足了我在海外的阅读的各种需求。
据官方数据统计,2017财年皇后区图书馆资料流通总量为1270万人次,1120万人次使用图书馆,140万人次参加了8万个免费的项目,馆藏超过840万册。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美国一个区就有这么多的人借助图书馆阅读、学习,让我感到惊叹与佩服。同时,我也开始格外关注身边的美国人是如何养成阅读习惯的。
美国教育专家认为,从孩子出生起,就应当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并且阅读量需要逐步增加。在美国,普遍认为儿童阅读能力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孩子的阅读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将儿童早期阅读分为:0—3岁、3—4岁和5—6岁三个阶段,该委员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分层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并应加以贯彻实施。同时,该委员会注重在阅读过程中累积适合孩子的阅读经验,从而最终实现儿童自主阅读的目的。
在美国图书馆或书店中都有按照早期阅读委员会标准分类的图书:0—3岁的读物主要是以可爱的认知图片为主,再配上简单的文字,让婴幼儿们从有趣的卡通图片开始认知世界,学习知识;3—4岁的读物中扩大了认知图片的范围,图片说明的文字多一些,还会出现一些简单的句子和小故事;5—6岁的读物一般都是图文并茂的一个小故事,还有更大范围的认知图片等。
纽约市对4—18岁的市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同事5岁的小孩子在公立学校的大班读书,每周课后要读5—10本书,6岁的孩子在小学1年级课后每周要完成5本书的阅读任务。在美国的家庭里,每天放学以后,家长会陪小朋友阅读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学校会不定期地检查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阅读材料进行更新与调整。对进步快、表现好的同学学校会给予表彰,以此促进和提升孩子的阅读欲望。
孩子在学前班的阅读是按照难度分级,随着孩子所掌握词汇量的增加和理解力的提高,老师留给孩子的阅读材料和书籍的难度也会不断增加,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阅读水平,又能合理保护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在阅读中充分体会到快乐。到了小学阶段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有课外阅读,学校会通过测试了解孩子的阅读水平,然后量体裁衣制订阅读水平提升计划。进入高年级后,学校的作业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互联网独立完成,大部分的作业和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逻辑判断得出结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到公共图书馆查阅资料就成为满足学生们学习和阅读需求的根本方式。
今年8月16日,皇后图书馆与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联手,推出“文化通行证”项目,向纽约三大公共图书馆每个13岁及以上持卡人提供免费访问所有五个行政区的30多个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机会。图书馆持卡人可以登录“文化通行证”官网并使用自己的图书卡卡号和密码,选择想要参观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预约时间,预订免费入场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市民文化消费的需求,从而也构建了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在美国,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管是学理科还是人文专业,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学习一些人文专业的课程。在学习人文专业方面的课程时,要求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学校会开出相关书单,每一门课除了教材之外至少要读4—5本相关书籍。对于普通的文科学生来说,如果一学期上5门课,那么一周至少要读300—400页书,还要写阅读作业或者阅读摘要。如此一来,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便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纸质书自然是纽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电子阅读方式在纽约也是十分流行。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智能化手机终端、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冲击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阅读器的普及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选择,比如,便于携带,快速查阅等。在纽约工作期间,我除了阅读专业书籍之外,人文方面的知识通常通过网络多媒体便可以快捷、高效地满足我的阅读需求,同时,在纽约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视频讲座大部分是免费的。在纽约,信息获取的渠道还有很多,比如,关于时政、政经方面的书有英国的《财经时报》、有书评栏目可供参考,还有《纽约时报》有畅销书排行,也为我读书提供了很好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我会根据书名再通过图书馆网站查找并借阅,以便深入了解相关信息。
总之,在驻纽约工作这几年当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热爱阅读塑造出来的人与城市的魅力,我自己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养成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在纽约的中央公园还是在街心公园,亦或是街边的咖啡店。随处可见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认真地读书,养成良好科学的阅读习惯是我们精彩人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为我们探索世界追求梦想的旅途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希望每个人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让阅读温润更多人的心,滋养更多高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