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松 李舒涵 何 雨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游为温榆河,发源于北京昌平和海淀区,流至通州与通惠河合流后称北运河,流经河北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北辰区,至天津红桥区与子牙河、南运河汇合入海河。北运河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治理和发展,沿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它们以运河为核心文化特征,具备了历史、艺术、审美和科学价值,主要包括河道类、仓储类、闸堤坝桥等设施类、聚落类、祠庙类、遗址类,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运河现今已经失去了航运功能,众多文化遗产也随着河流的变化和城镇建设而消失。但是,北运河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在京津冀跨区域协同管理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
运河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保护及利用方式等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从宏观上考虑运河遗产的保护方式,单霁翔认为大运河具有时空跨度长、遗产类型丰富、遗产活态、完整性保护、景观性遗产等特点,大运河保护需要在评估大运河价值、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1]阮仪三等对京杭大运河的遗产特征与现状、保护所面临的质疑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思考。[2]刘庆余按照罗哲文先生的倡议进行了建立“运河学”的理论探讨,并提出将“南水北调”工程与其他功能整合、建立保护机制、运河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完善法律法规等建议。[3]
运河不同的河段有各自的文化特征,重要河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如张强对大运河淮安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4]张志荣等将杭州段运河水文化遗产分为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制度形态水文化遗产和精神形态水文化遗产三类,并认为可以从档案保护资料、推进保护开发工作及坚持原则三个方面进行其保护和开发工作;[5]李书恒等在文献资料汇集整理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应重点发挥的功能,同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对其保护、发展及利用的建议;[6]黄昊和贾轶飞以京杭大运河长三角地区扬州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在归纳沿线7个城市运河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和线路策划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运河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7]
遗产廊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方式,俞孔坚等提出了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战略和实施途径,同时提出了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遗产廊道保护的具体实施途径。[8]贺俏毅等强调应从遗产廊道的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这类线性及区域性文化遗产编制保护规划,同时提出了对运河的整体性保护和开发策略。[9]李伟等在分析了建设文化遗产廊道及京杭大运河重要价值的基础上,认为其面临的问题在于城市化进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10]朱强等将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分为区域、城市、历史工业聚集区、相关企业及单位、建构筑物五个层次,并提出主要从四个层次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11]刘蒋以大运河为研究案例,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将物质、非物质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以实现对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12]
还有学者以国外运河文化遗产为研究角度,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得到其管理与保护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中国运河保护的启示,如王元通过解析英国庞蒂斯沃特水道桥及运河的管理规划指出了对于“活态”遗产保护管理的重点,并同时提出了对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的建议;[13]万婷婷等剖析了法国米迪运河在保护和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并对中国大运河的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提出了一定的建议;[14]奚雪松和陈琳从自然资源保护、历史与文化资源保护、慢行游憩系统完善、解说系统构建、市场与营销策略以及管理体系等六个方面对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大运河的整体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提出了相关建议;[15]龚道德等剖析了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管理模式的动态性特征,并提出了它对中国大运河动态保护与管理的几点启示。[16]
综上可见,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研究是重要的研究焦点,学者们从宏观思考到具体案例,从国外运河保护的经验到遗产廊道的管理方式,都作了大量的工作。京杭大运河是典型的线性遗产,但贯穿了不同的行政区划,相应的文化遗产管理也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遗产进一步保护与发展的障碍。北运河的航运功能已经消失,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任务更艰巨,需要深入研究如何高效地跨行政进行区协同管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表1 北运河研究资料来源表
表2 初始编码示例表
扎根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首次提出,经过不断发展,已成为社会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质性研究方法[17]。扎根理论旨在研究“意义在主体感知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18],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包括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从而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合,
根据各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理论模型。
扎根理论方法已经被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文化遗产感知、管理及保护的研究,通过对数据资料的编码分析,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研究结论。本研究针对北运河的保护与发展状况共收集到320份材料,包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表1)。
扎根理论的核心环节是对所获得资料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即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初始编码,也称开放式编码,要求对原始资料进行逐级提取、重新整合、定义现象,使之概念化。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分解比较并经过贴标签、概念化及范畴化三步后,本研究共取得407条标签,以代码an表示,再对相似或含义相同的标签内容进行归纳,得到72个概念,经过范畴化的72个概念以An表示(表2)。
聚焦编码也称关联式编码,其主要作用是形成类属概念,通过对所获取概念的优化和分类,界定出这些概念的主从类属关系和所归属的不同范畴,并对范畴的性质进行确定和精炼。本研究根据初始编码所得概念中显示的相关、同义、分属三项关系,精炼出21个范畴,以代码B1-B21表示(表3)。
轴心编码也称选择式编码,是原始资料高度概念化的核心部分。轴心编码将核心范畴与各类范畴联系起来,并在验证与其他各类范畴的关系之后,再将尚需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本研究基于所提炼出21个范畴,得到5个轴心编码,以代码C1-C5表示,即优越的资源和基础、政府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社会感知。(表3)
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中的5个轴心编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优越的资源和基础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双向关系,地理环境基质、空间资源以及历史积淀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北运河的各项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社会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政府管理主要从规划布局、水体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和项目审批几个方面展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创新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间存在着“提供素材”和“增强活力”的双向关系。(图1)
表3 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表
图1 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模式图
北运河水系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基质,自北京昌平和海淀,依地势自西北流向东南,在天津红桥区汇入海河。历史上漕运对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北京和天津城市文化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在沿岸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现在北运河已丧失原有的漕运功能,向排污、泄洪防洪等功能转化,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下游地区的沿线城市污水排放严重,伴随出现了水体污染、水质及水源环境变差等问题,考察中发现,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不当排放,北运河通州南段、武清与香河交界段、红桥市区段河水富氧化严重,水资源环境破坏严重,亟需有效治理。
京津冀各地政府已开始对北运河进行规划布局和水体环境保护等工作。通州根据历史资源条件开始对北运河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新开发等工作。尤其是通州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来,政府更加重视运河文化的挖掘工作,组织文史专家对通州运河进行系统研究,定期举办运河文化交流研讨会等。天津市从顶层设计出发对北运河进行布局和规划,先后实施了河道清淤、净水、桥梁堤岸改造等工程,优化运河环境。天津市还对北运河沿岸的城镇村庄发展、水利枢纽利用等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政府通过改造开发现有的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创新,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项目审批方面,由河北香河县政府牵头的北运河生态综合整治PPP项目已经获批资金,进入实施阶段。访谈发现,专家学者普遍呼吁三地政府对北运河的文化遗产进行协同管理,包括签署北运河开发建设合作协议等。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为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在对北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布局规划不尽合理、项目审批程序复杂、三地联合管理方式单一等问题。比如北运河通州段在布局规划中,重点突出了运河森林公园的景观功能,忽略了对其运河文化要素的挖掘。另外,由于复杂的审批程序,北运河香河段“运河花海”项目工程进展缓慢,北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效率较低。
目前京津冀对北运河的管理尚未彻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进行资金、技术、人才、文化创新等全方面的深入合作。政府管理是北运河实现科学功能定位和文化创新的关键,如何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政府在北运河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亟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优越的资源和基础为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漕运的兴盛使北运河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为一条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重要遗址的遗产廊道,沿线具有古码头、古村落、古河道、祠庙佛塔、皇家建筑以及水利工程等物质遗产,以及船工号子、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感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访谈发现,由于河道改道、地名变迁以及保护不当等原因,大量运河沿岸遗址遗迹遭到破坏,北京通州地区的仓储、神木厂、花板石厂,张家湾地区的城墙、虹桥和码头等重要运河遗迹均已被拆毁,高碑店、漷县等的运河遗址也不具备完整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为运河文化创新工作提供了素材基础,是北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最重要内容。
文化遗产保护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素材和基础,社会感知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政府通过布局和规划对文化遗产进行改造开发,实现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新。运河景观的开发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北京通州和天津武清地区利用北运河景观资源,开发出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武清郊野运河公园、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桃花堤、西沽公园等运河遗址公园和文化公园,作为运河文化旅游休闲的重要载体,香河段的运河花海项目也已进入实施阶段。运河古迹、游乐园、人工景观、房车烧烤、游船码头等成为了三地运河公园内的休闲项目和产品,其良好的环境资源和富有特色的文创活动开发带动了当地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开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将运河历史文化与高科技融为一体的博物馆和民俗馆成为北运河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利用VR、3D甚至人工智能技术再现运河历史场景,丰富游客对运河文化的感知。同时,文化创新中也存在着问题:第一,为满足森林公园景观需求,通州地区在对运河景观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对河道进行了取直和拓宽,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运河通州段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第二,北运河沿线的会展及节事活动较少,限制了地域文化的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社会感知是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应用工作中的重要参考因素,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也为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新和开发工作提供思路。社会感知包括居民诉求、游客感知和宣传力度。比如,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建设时所涉及的拆迁改造、土地规划是由政府专门成立小组,听取村民意见、商定补偿用地或款项,但由于机构设立的临时性、村民意见的不确定性等问题,造成小部分村民利益受损,致使村民仍不满政府的议价能力和参与力度。北运河的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利益关系的失调一定程度上给运河的开发带来了阻力,是需要政府正视的现实问题。除了居民诉求之外,居民和游客的感知对文化创新和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宣传力度对于社会感知程度存在较大影响作用,比如旅游网站、媒体等对于运河相关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扩大了知名度,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同时,游客普遍对于运河公园中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以及博物馆中的高新科技存在较为强烈的感知,这为北运河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开发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思路。
北运河文化遗产由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割管理,各地对于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和发展规划不尽相同,造成区域分工不合理、遗产保护和发展效率低下等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北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管理体制上的创新,需跳出单向管理思维,理顺遗产管理机构,界定产权归属。深入挖掘北运河的文化内涵,加强各个遗产点之间的内部联系。在政府主导下,围绕北运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整体布局、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协同配合,构建北运河文化带和区域整体保护框架。北运河通州段流经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武清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因此在注重京津冀地区对北运河环境的协同治理基础上,更要重视其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功能的挖掘,引入社会资本,使投入的物力、人力、资金等资源能够在京津冀地区内高效流通,因地制宜地进行保护和发展运河文化遗产,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创新型的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河发展的治理体系。
漷县、张家湾、杨村、河西务等,在历史上曾经是运河沿岸重要城镇,但随着社会变迁,漕运的消失,这些城镇逐渐衰落。但是,这些城镇和周边地区是北运河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域,为运河文化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和文化内涵的差异,并结合各地区文化特质整合相关资源要素,构建文化创新功能区。 北运河文化创新功能区需要发挥运河的休闲旅游、节事会展、文化创意、生态经济、景观环境等功能,弘扬运河特色文化,促进运河沿线的特色城镇和乡村的发展。
北运河流域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产业集聚速度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北运河承担了京津冀地区80%的排水任务,生活污水和城市建设污水的无节制排放造成了北运河水体的污染。北运河通州南段、武清与香河交界段、红桥市区段河水富氧化严重,水体水源质量下降,大大降低了北运河的景观价值。因此,应尽快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更新编制《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联动发改委、水务局、环保局以及规划等部门,推进北运河的水体保护和流域体系的综合治理,是保护北运河文化遗产的基础。
北运河流域综合治理,第一要保护运河水资源,包括关停水源污染厂、淘汰高耗能用水企业、从源头上控制生活、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尽快实施水源清洁工程等;第二需提高运河水资源配置效率,包括水源再利用、跨流域向邻域内永定河、潮白河调水等;第三需要加强运河防汛排水功能建设,包括闸坝堤岸维护、河道清淤以及运河景观建设等。
通过对北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的社会感知分析,发现北运河文化遗产凝结着人们的乡土记忆和共同的社会情感。在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注意平衡社区居民与政府、企业的利益关系,综合运用社会组织以及社区公众的力量开发北运河文化遗产应用的新模式,发挥公众在北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增强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知、推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项目式参与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更全面高效地保护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