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科技,古人如何预测台风?

2018-11-13 09:36赵天
奥秘 2018年11期
关键词:飓风台风古人

●赵天 编

今年夏天,沿海各地频频受到台风的侵袭,但各位若有心的话一定会发现,今年气象台对台风的预报比往年更加精准、及时,这都得归功于2016年11月升空的风云四号卫星在地球静止轨道兢兢业业的运作,归功于已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的“风云眼”。

科技的进步让台风这种“巨兽级”天灾所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小,但这是否意味着咱们古代的先辈们只能束手无策呢?其实,尽管技术落后,但他们也有预测台风的独到手段。

古人称台风为“飓风”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风的观测和研究就已经相当细致,古代的许多史书和地方志中都详细描述和记载了台风,例如《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就形象描绘了“八风”,但由于科学技术条件有限,并没有详细说明台风的成因。

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在《南越志》中是这样解释台风的:“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

公元九世纪的《岭南异物志》中提到,台风到来前会先出现一种特别的风,称为“炼风”,即大风暴来临前的微弱之风。唐朝郑熊撰写的《番禺杂记》对“炼风”也有记载:“飓风将发,有微风细雨,先缓后急,谓之炼风。”

《岭南杂记》中对台风有了更详细的描述:“台甚于飓,而飓急于台。飓无常期,台经旬日。自九月至冬,多北风,偶或有台,亦骤如春飓……”文中提到“岭南”是台风多发和容易登陆的区域,而“岭南”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唐朝时还包括曾属于中国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代,这些地区如今也确实是台风的多发地。

《岭表录》对台风有如下记载:“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这是最早关于台风天气预测的记载。

从古代文献记录中不难看出,古人已经对台风以及影响台风的风向等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只不过早期多称台风为“飓风”。到明末清初,人们开始使用“颱风”一词,1956年“颱风”被简化为台风。

古时台风的巨大威力

由于预警手段不够先进,历史上台风灾害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的破坏比之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元大德五年(1301年)有文献记载道:“七月初一,大风,屋瓦皆飞,海大溢,潮高四五丈,杀人畜,坏庐舍,漂没人口一万七千余。”一场台风带来的惊涛骇浪导致了将近两万人流离失所。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亦有文献记载:“八月三日,飓风、潮溢,居民溺死无算。骤雨连宵,浦潮相接,上海城内水高五尺多,乡民船行田中,花豆皆腐,大疫。”古代卫生条件的不完善,使得台风的肆虐还伴随着瘟疫的盛行。

此外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得出结论,即历史上台风多发生于农历七月和八月。由于古人对台风的防御手段有限,一旦台风发生,就会对城市建筑、农业造成巨大破坏,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一些地方志对台风的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苏州地方志》中记载:“三国(吴)太平元年(256年),八月朔,大风拔木,太湖溢,平地水高8尺。唐长庆二年(822年)大雨,太湖溢,平地乘舟。唐长庆四年(824年)夏,太湖溢。”足见台风登陆后的巨大影响,大风吹倒了树木,携带的雨水使太湖水位上涨,原本平坦的地带都可以泛舟了。

泉州属于临海地区,其地方志是这样描述台风的:“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初三日,泉州自卯至申时,风雨大作,扬沙走石,开元寺西塔葫芦倾覆,折林木无数,城铺粉堞颓十分之九,坏官私庐舍商舶民船不可胜计。”文中准确记载了此次台风从上午五六点,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所带来的狂风暴雨,严重破坏了城里的宗教建筑、城市商铺、民舍和船舶。

福建泉州开元寺西塔

面对威力巨大的台风,先辈们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其实,虽然没有雷达、卫星,但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依据风向、动物异象等线索,智慧的古人也能大致预测台风的到来,譬如“东风转北,搓绳缚屋”,大量浅海鱼类上浮,较大的深海鱼来到浅海等现象,都预示着台风即将来临。

物象征兆

所谓物象征兆,就是动物的异常行为现象,观察它们,是古人预测台风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台风来临前两三天,夜光虫、角藻、磷虾等发光的浮游生物,以及寄生有磷细菌的某些鱼类,会上浮至海面,远远看上去呈现出点点、片片的磷光,闪烁不停、时隐时现,古人称这种现象为“海火”或“浮海灯”,打鱼的船家看到它们,就知道台风将至。

有时,人们也会看到一些较大的深海鱼甚至鲸类游到浅海域、海蛇等生活在海底的生物浮上海面缠结成团、大群海鸟向陆地方向快速飞去、疲惫的海鸟停留在船只甲板上不再怕人,此时,船员们就知道台风快要来了。

古时人们多聚集在长江和黄河流域,近海南方地区居民人数相对较少,台风对整个国家的影响相对于现代来说较小。古代沿海大多是渔民,凭借丰富的天气经验,在台风到来前他们便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不出海捕鱼、将船只移至避风港、加固船舶和临海建筑物等。如台风过于猛烈以至于难以撑过危险期,渔民们会舍弃家园,躲进山洞,待台风过后再出来重建家园。

古时渔民为便于生产生活和迁移,居住的房屋较为简易,沿海更难见高层建筑,重建时只需花几天时间把毁坏的屋顶重新架起就行。

天象征兆

台风是一种天气现象,所以古人能通过肉眼观察天象,来预测台风。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中记载的“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是最早对台风天气预测的记载。“飓母”也称“台母”,是福建等沿海渔民对台风来临前异常天空现象的称谓。当台风中心距离海岸大约五六百公里时,沿海处的人们可以看到东方天边散布着如乱丝一般的云朵,从地平线像扇子似的四散开来,约六七千米高,且在早晚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霞,这种现象便是“飓母”。

风向预测

古人也常根据风向来预测台风。古代渔民中流传着“一斗东风三斗雨”等谚语,“三斗雨”指台风雨。台风多半来自东南方海洋,当某地受台风前半圈外围气流影响时,会出现西、北、东三个方位的风向,且要持续半天到一天以上时间,这便是台风来临的预兆。

此外,民间还有“海底照月主大风”的说法,指的是有时台风来临前,部分地区几乎不会起一点点风,且海面上平静如镜,月影清晰倒映于海中。这应该就是真正的“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了吧!

海声预测

当台风来临前两三天时,沿海地区的人还可听到名为“海吼”的异声。这种声音有如远处飞机的声响,又如海螺号角或远雷回旋,在安静的夜晚尤其清晰响亮。当声响逐渐增强时,表明台风已逐渐逼近;若声响减弱,说明台风已渐渐离去。

若是没有这一系列预测手段和应对措施,相信古人也不会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沿海文明。其实整个人类文明也是如此,正是在不断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逐渐进步,发展壮大。

猜你喜欢
飓风台风古人
飓风来袭
台风过韩
好玩的古人
台风来了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台风爱捣乱
揭开杀手真面目
疯狂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