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洪宇 中共吉林市委党校 132108
【关键字】:组织路线 忠诚 干净 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关键在于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当前的东北已经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堪当振兴东北发展大任的干部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也就必须首先明确忠诚干净担当的具体标准。
对党忠诚是每一名党员面对党旗许下的庄严政治承诺,也是每一名党员必须严守的政治品格。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是否做到对党忠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
第一,看党员干部是否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信仰既是一个政党得以成立的思想基础又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对于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个体而言,党的信仰正是我们人生的“总开关”,是我们“精神上的钙”。很多落马官员在反思自己走向歧途的原因时,都共同指向了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淡漠这一根本的因素。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信仰宗教、参与迷信活动等相关违纪问题严肃查处。
第二,要看党员干部是否忠诚于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宗旨,它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然而现实生活之中,却有部分党员干部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错误地把自己当成是拥有特殊职权和地位的“特权人士”,不仅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对待群众消极冷漠,更有甚者还哄骗殴打辱骂人民群众,严重地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因此,一方面必须对党员干部加强宗旨意识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群众评价在干部考核中的比重,督促干部自觉服务人民群众。
第三,要看党员干部是否忠诚于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不是松散的俱乐部。古语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的组织都有各自的规矩从而保障组织能够有序运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既然选择做党员干部就要遵循党员干部的规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一方面要对党员干部加强纪律法规教育,培养干部知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党员干部的组织关怀,只有让每一名党员干部充分感受到组织温暖,才能督促其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员干部想要肩负起服务人民的重要责任,严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严格提升和约束自己。
第一,党员干部要力争做到言行干净。古语有云“德之所在,言行所表”,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正是其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得到他人评价的主要依据。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由于肩负着为人民行使权力的重要责任,其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很大的关注,也容易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言行也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载体,其直接反映出服务人民的态度和成效。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党员干部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要拓宽日常监督的渠道,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第二、党员干部要力争做到思想干净。言行是一个人思想状态的外在形式。因此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作为其言行干净的根本要素,应当得到高度重视。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建设,这是建立在对于人的思想状况生成机制的洞悉的基础之上的。作为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思想状况会在其成长过程之中,在持续接受外在教育的条件下不断地成熟稳定,并且会不断地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党员干部所受到的思想冲击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一方面必须注重思想作风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防范风险,严守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党员干部要力争做到亲人干净。由于社会人的固有属性,以及东方社会浓重的家文化气息,使得如何正确处理党性原则与亲情之间的关系,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因此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党员干部都必须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一方面要对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家教的正向引导;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与时俱进地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让党员干部明确底线与界限。
“为官避事平生耻”,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最关注的就是其是否能够履职尽责、为民谋利,而最深恶痛绝的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在承载着重大历史使命的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之中,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
第一,党员干部要有乐于担当的意愿。对于任何一种职业而言,积极认真的履职态度,都是从业者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对于承担重要社会责任的党员干部而言,更是如此。在奋力前行的新时代,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乐于担当是其承担重任的前提。然而时下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却受到“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思想影响,为了不出事宁肯不干事。这样一来其应尽的职责被空置,就既容易导致政策执行不力,失信于民;又必然使得该办的不办,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一方面要重视作风建设,督促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另一方面也要在干部考核中注重实绩,突出考核结果在“能上能下”干部任用过程中的直接作用。
第二,党员干部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如果乐于担当的意愿是党员干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保障,那么勇于当担的精神就是党员干部在面对急难险重问题时的力量源泉。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很多未知的困难与挑战在等着党员干部去面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党员干部,增强其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应根据干部不同工作性质,确定急、难、险、重不同的考核主题,考准考实干部工作表现和实绩,鼓励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
第三,党员干部要有善于担当的能力。党员干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能力不足危险列为党在新时代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再次向全党发出了警示、提出了要求。部分党员干部习惯于依靠经验去解决问题,面对新要求、新难题,往往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工作进度慢、任务难落实,主要是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外部因素所致,却不能从自身层面寻找原因。因此,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进行业务能力培养,使之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另一方面也要大兴学习之风,使得党员干部能够自觉提高能力素养,从而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去迎接新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