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陆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在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艺术专业因其学科特点,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独到的优势,是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艺术的载体传承传统美德的例子数不胜数。高校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具有首当其冲的责任。
在艺术教育顶层设计中,应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的力度,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写入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德育建设,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平台。
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教学以及实践教育各环节。
学科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将教学、科研、人才以及师资紧密联系的结合点,在已有的艺术学科建设基础上,创新性融入中华民族美德教育,进一步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强化美德培育在艺术学科的建设,提升学科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自信。通过挖掘艺术学科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将其两者有机整合,制订相关的规划、内容和要求,修订道德与艺术教材,开展“青少年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在作为其主要传承阵地,拓宽教学途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学术专题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学科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艺术教育与中华民族美德教育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等,自古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高校艺术教育的执行者深度探索传统文化艺术与美德教育的契合点,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以民族艺术作为切入点,如音乐、戏曲、舞蹈、书法、美术、工艺等,形成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在艺术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价值观。
第一,加强教师思想建设。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影响者,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课堂教学之根本,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力量,因此,重视教师优秀民族美德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自身具备良好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学术研究平台。在科研中给艺术教育执行者搭建学术空间,支持艺术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挖掘内涵,取其精华,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学术论坛等。
艺术教育以其专业特点,具有丰富的表达模式,不仅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还可以把美德教育延伸至第二课堂,寻找民族民间的渠道,如博物馆、各级各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乡土文化研究基地等,与社会共建教学课堂的德育。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课堂以讲授的方式为主,即提问、思考、互动、答疑、巩固、练习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普适性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可增加更多教学模式,如艺术表达模式。结合艺术学科相关功能,运用说、唱、画、演等艺术形式展开传统美德教育。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指出: “我国古代的教育以音乐为中心”,“乐”常本质,可以用一个‘和’字总括。“和谐”一直以来被儒家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和谐”概念,在歌唱中,以音乐之“和”化心中之“和平”“”和顺“,从而形成传统美德之“和”。画的表达模式通常能让人记忆深刻,以绘画、雕塑的方式展开中华传统传统美德的主题创作,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寻找社会、民间艺术,挖掘文化内涵,主动寻找角色的模式。聆听老一辈艺人的故事,在言传身教中体会坚守的美德,从榜样的力量践行美德的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学科特色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寻求艺术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契合点,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