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钟玉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00
全省共建成“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2082 个,其中,全国示范性“青年之家”9 个,省级示范性“青年之家”194 个。
1.阵地覆盖规模化成果初显。全省各地依托社区服务阵地,如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等建立“青年之家”,重点开展文化体育、亲子教育、社区志愿服务等社区型活动;依托企业经营场所,寻找青年聚集度高、社会形象健康向上的企业建立青年之家,如咖啡馆、健身房、电影院等服务型企业,以及大型园区、楼宇等,通过签署共建协议等形式,引导市场化机构与共青团合作开展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活动项目;依托党建工作阵地建立青年之家,有效汇聚党政资源,与其他群团组织良性互动,有力推动党团组织对青年的引领与服务工作相融合。
2.区域性特色平台亮点纷呈。部分地区灵活思考、大胆尝试,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特色功能性阵地:团开封市委与创业青年合作,成立脱单公社“青年之家”,解决广大社会青年交友圈窄、找对象难的社会问题;团漯河市委根据青年工作、生活特点,积极整合青年喜欢聚集的场所资源,建立了致尚健身“青年之家”为代表的青年聚集场所。
3.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见成效。在“青年之家”实体店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按照全团统一部署,大力推进“青年之家”进驻云平台工作,有效促进“青年之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004 家青年之家入驻云平台,其中省市县三级团的领导机关186 家,云平台活跃程度位居全国第七。
1.基层阵地活力不足。一是基层基础依然薄弱。由乡镇(街道)团委主导管理的“青年之家”平台在功能布局、氛围营造、设施设备投入等方面存在普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一房多用现象,难以满足服务群体实际需求。二是运营保障不足。由于乡镇(街道)党政经费投入不足,部分“青年之家”常态化组织服务存在一定困难,“挂牌子”多,“真用好”少。
2.平台运营形式单一。一是依托平台单一。河南省绝大部分“青年之家”是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部分建立在健身房、咖啡馆、电影院、大型园区等地,但是对于非公企业、创业就业中心这些青年聚集地的利用率低。二是团属性质弱化。许多“青年之家”存在着有平台,有人员,没有团组织,没有团的标识,青年来到平台不知道是共青团建立的,无法做到真正地凝聚联系青年。
1.创新运营原则,规范运营管理。
团干部联系。“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是各级团干部联系服务青年群众的门户窗口,是“青年之家”作为共青团门店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完善团省委机关干部密切联系青年机制,机关干部直接联系3-4 个青年之家,定期值班坐店,通过轮班管理制参与到服务中去。
24 小时服务。针对“青年之家”开放和服务时间与青年作息时间不相适应的问题,将“青年之家”开放时间调整为青年 8 小时之外的业余生活时间,各级“青年之家”服务活动主要放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便于青年参与。通过轮休、补休方式调剂休息时间,推动团干部更多时间在基层,更多机会在青年身边,让团干部工作生物钟和青年生活生物钟共振同频。
青年评议制。建立与青年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运用党政评价、团内考核、青年评议等方式开展工作考核评价。在项目设计方面,着重考核与党政中心工作和与青年现实需求的契合度。在青年评议方面,重点通过第三方测评机构,采取电话随访、抽样问卷等方式,重点考核青年对“青年之家”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2.打造中央厨房,推动功能发挥。
进行分类管理。对河南省2082 个青年之家按照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婚恋交友、维权及心理疏导、公益服务等内容进行分类,根据服务类型加强市域统筹,分类指导建设。
统筹整合资源。统一配送教育培训、学习资料、项目服务,编印工作指导手册和《好道理手册》,建立服务项目资源库,实现资源向基层下沉、分类配送。
3.提升工作方法,充实工作力量。
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制定省级示范性青年之家暗访督导及摘牌机制,加强“青年之家”实体平台建设运营工作,真正实现从“建起来”到“活起来”的转变。与全省从严治团督导组工作进行结合,加入对青年之家建设工作的暗访督导,督导中对发现的省、市级示范性青年之家不合格的、云平台不活跃的,给予摘牌,长期建立青年群众对不规范青年之家的举报渠道。
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充分认识基层团干部工作投入和基层团组织工作保障不足的现状,按照“专业事务交给专业队伍”的思路,充分利用持证社工队伍的专业优势,补充“青年之家”平台服务队伍工作力量缺口,通过积极争取党政支持,组织各级青联委员、学联代表、青年典型、社会组织骨干参与青年之家建设、服务,构建“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运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