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发展历程

2018-11-13 21:56王瑜涂朝志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新生代 2018年2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政治

王瑜 涂朝志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一个理想信念的传播往往会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人类理想信念的历史就是从一个虚幻性不断地向现实性转化的无限的历史,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也就在于使主体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快地立足于现实性而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国的发展也在经历着这个过程,下面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确立、困惑和认同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确立时期

从纵向发展来看,我国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确立时期主要是在20 世纪40 年代到60 年代之间(1949 年~1965年),这一时期属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高校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导地位。

首先明确了教育的主要目标。我国于1949 年9 月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提出我国目前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基础,提供政治上的保障。提出了以“五爱”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并指出新中国的政治教育应该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的。到1956 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阶段,从这个阶段开始,高校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不断完善和改进,主要标志就是在1961 年9 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60 条》)文件中指出:“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一文件是第一个针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也是第一个比较全面的文件,涉及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任务上,原则上和方向上。

其次规范了教育的内容。规范教育也就是设立明确的教育课程,在1959 年4 月,教育部将高校开设的三门必修课改成了四门,即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门改成了《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这样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更为系统。教育部提出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要拓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环境,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带出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期间我国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1958 年1 月,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议》;1958 年2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大力支持团中央“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议”的通知》;1963 年2 月15 日,共青团中央发出的《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掀起了学习雷锋活动的高潮;1963 年10 月14日,教育部发出通知,组织高等学校文科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 年2 月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组织高等学校理工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无论是党内风气还是社会风气都很好,党同人民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最后健全了教育的制度。主要标志就是1953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在文件中提出,国家应将政治辅导处设立为高校政治工作机构,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政治上的保障。为了协助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学校后来又不断的充实党组织和团组织,充实人事部门和保卫部门,这一工作在1955 年2月的《关于配备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干部的指示》中就明确提出了。到1964 年6 月10 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规定用党委制代替中共高等教育部党组,由党委直接负责领导各直属高等学校的党委,同时在高等教育部和直属高等学校设立政治部,主管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1949 年到1965 年这一期间,我国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人人都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都以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为荣,充分信任党和政府,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充满信心。可以说理想信念形成过程的第一步已经实现,而接下来所面临的将会是第二步,理想信念的困惑。困惑的产生是由于现实世界生活的多元化,具有矛盾性和多重性,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感觉到苦恼,当感觉苦恼使必然会产生疑问和困扰,也就是困惑。当人们面临的问题时,事情发生的过程与理想信念相符时,即理想信念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时,人们在思想上就有了信心,并会随之乐观起来;但当理想信念辜负了人们的期望时或人们没有正确理解其内涵时,人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情绪也会开始低落,会感觉无所适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虽然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会经历理想信念发展的一般过程。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限,即当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在发展过程中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也经历了困惑时期。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困惑时期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1966 年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处于困惑和忧患时期,在这一时期之内,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陷入了危机。当理想信念确立之后,往往会有人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错误理解,不能够领会其内涵和意义,这样往往会偏离理性思考而进入困惑和消沉,这一时期集中发生在1966 年到1976 年的十年。

在这一时期的初期所提出的“两个估计”,全面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前17 年所取得的成就,“左”倾思想迅速蔓延扩大,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开始极端崇拜,甚至狂热到类似于宗教理想信念一般,已经不能客观辩证的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崇拜无所不能但却虚无飘渺的‘神’,或把现实存在的活灵活现的人当‘神’一样崇拜”,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由科学理想信念开始转变成狂热的个人崇拜,突出表现为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拜,指出毛泽东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人民对毛泽东的话“坚决拥护,坚决照办,上刀山下火海也要保证完成”等个人极端崇拜。高校取消了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学生们开始不上课,开始闹革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彻底停止,陷入瘫痪,高校党组织也被冲垮,甚至有相关大量教师被连累,高校马克思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受到重创。到“文化大革命”后期,青年学生们离开校园,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无法再继续。直到1977 年8 月的中共的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才真正结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科学的理想信念,它度过了困难的困惑期,经受住了忧患,从“文化大革命”这个理想信念危机中走了出来,承受住了“幻灭”,必将迎来认同。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同时期

当理想信念产生危机后,理想信念主体变会重新开始寻找新的理想信念对象,这一过程为认同,凡通过主体的认同并不一定能成为理想信念,但理想信念必定先通过主体的认同,认同赋予理想信念对象现实意义,而这一过程却是非理智的过程,因为通常会先通过认同理想信念,确立理想信念之后再用实践来检验,这就是所谓的“先知后信”,理想信念能否长久是与理智相对应的,所以往往科学的理想信念更为长久,如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把真理认识作为理想信念对象,坚定真理的科学性,并以其为行动指南,是科学的理想信念,它能把理智与理想信念相统一。这里要强调的是,荆学民提出的理想信念过程中理想信念危机产生之后,原有的理想信念被推翻,新的理想信念会产生并经历认同时期,而我国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危机产生的理想信念危机并不是因为其理想信念本身而是因为理想信念主体对理想信念的错误理解和歪曲,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整改之后,我们进入的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再认同时期。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时期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从纵向来看,1977 年8 月全面恢复高考,新编排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学大纲》于1979 年7 月印发试用。1981 年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新回到正确的路线上,端正理想信念主体的思想,拨乱反正,让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重新回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1984 年4 月,部分高校开始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在11 月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和部署。1987 年11 月,《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使思想教育课程在高校进一步建立,开设了“大学生思想修养”、“形势与政策”、“人生哲理”、“法律基础”及“职业道德”五门课程,到1998 年,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划为必修课程,后来的2005 年,又调整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集中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做了科学、规范的讲解,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也做了详讲,使得学生通过对这本教材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揭示党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的发展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则是以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在这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实质。

2004 年10 月14 日的16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是使得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得以全面恢复。文件提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文件要求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通过、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等多种途径,在健全马克思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形式,理想信念教育从以往单一的学校教育形式,拓展到互联网、广播及电视等多种形式,并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共产主义思想,各类志愿活动的开展也使得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自身。学校教育开始更加强调与国情结合,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正如2013 年2 月26 日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中提出的精神教学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及四个自信,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 ‘软骨病’。”梳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政治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