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扬运河融入长三角运河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2018-11-13 22:41刘国燕
新生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泰州大运河运河

刘国燕

南师大泰州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横贯泰州的老通扬运河,系西汉文景年间吴王刘濞开凿的人工运河,西起扬州湾头镇,经泰州,东至如皋蟠溪,长159公里,后又逐步延伸至南通九圩港,全长191公里。2018年泰州按照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谋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手编制《泰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致力把运盐河变成泰州高质量发展的幸福河。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探讨通扬运河融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就显得极为有价值和意义。

一、通扬运河历史演变与古代长三角经济发展

通扬运河原为汉文帝元年至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79~前141年)吴王刘濞所开。吴王刘濞重国用,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并在长泽洲上建太仓,史称海陵仓。刘濞为便利盐粮运输,从广陵茱萸湾专门开邗沟支道通海陵仓并经海陵、海安至如皋东陈乡汤家湾蟠溪,后名吴王沟。隋宋以后,因海岸线不断东进,复向东延伸至通州(南通)境内各盐场,使此河成为水上运输效率较高的跨地域通道。

千百年来,通扬运河哺育了两岸百姓,也成就了大运河文化带泰州段的“西来一水绕城流,远客千帆次第收”的兴盛和繁华,被泰州人民亲切地唤着母亲河。盐运河开挖后,为运盐提供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将江淮淡水,从西边广陵源源不断地流经泰州,输送到海边,带动了盐运河两岸农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海陵县的诞生,将僻居海边一隅的海陵,通过盐与外界联系了起来,进而沿河的塘湾、姜堰、白米、曲塘、海安、如皋等城镇,也先后陆续地发展起来。 一时间,吴国的盐业、粮食业、造船业等繁荣昌盛,无疑活络了古海陵的经济命脉。

到隋朝,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通扬运河通向了这条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脉:从此泰州与“大运河文化”有了难以割舍的亲密接触。宋朝以后,通扬运河有了新的起色,逐步开挖的运河河道不断延伸,最终汇入长江。至此,通扬运河西起扬州茱萸湾,经泰州城南、如皋蟠溪,直至南通九圩港,全长191公里。元朝末年,泰州城南的长江水系发生巨大变化。明朝开国大将徐达自长江口(今口岸)开通济川河,直抵泰州南门高桥,长江水仅需流淌13.5公里就能到达泰州,长江水、淮河水水位差更加凸显,造成里下河地区常常被淹,水上交通也极为不便。至明洪武年间,人们在城河上分别筑起西坝、东坝、鲍坝等土坝后,将上、下河分隔开来。从下河海边来的盐船到达泰州后,便不能直接由泰州城河直接去往扬州,需将盐包通过西坝口翻坝后转船,进入护城河,才可继续沿盐运河西行。

通扬运河的繁荣,还造就了泰州盐商文化,由此又奠定了清朝的扬州盐商文化,大批在泰州发家致富的盐商流往扬州。

二、通扬运河融通长三角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彰显通扬运河文化品牌特色

通扬运河是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开挖时间仅比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建造的都江堰晚77年,比京杭大运河1293年全线开通早了1400多年。它首次沟通了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规划设计的线路使用两千多年至今基本不变,代表了当时运河设计和建设的先进水平。通扬运河遗产以活态遗产呈现,这在整个大运河遗产体系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研究后申遗时代淮扬运河遗产可持续利用,努力探索通扬运河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放大通扬运河文化品牌特色使之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水文化精品。

2.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

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带是一条最富有内涵特色的文化遗产带、最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带和最具观赏价值的文化景观带。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大背景下,通扬运河作为具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景观河道打造,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同时加强河道文化载体的建设,把千年古河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来。通过融入长三角运河文化遗产带,有利于充分发挥通扬运河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发展新能级,率先建成通扬运河文化带,进而策应并带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3.有助于发挥通扬运河的综合效应

通扬运河曾经是黄金水道、输水走廊、遗产廊道、生态廊道,但目前部分河段已经不堪重负。通过融入整个长三角运河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去研究多功能架构下的通扬运河遗产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调整优化大运河功能,发挥加(加强保护)、减(减少交通流量)、乘(大力发展运河文化产业)、除(去除运河周边不合理的商业气息)效应。

三.通扬运河融入长三角运河遗产发展策略

1.融入长三角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护”模式

“保护-利用-保护”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的体系创新、路径创新,代表了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根本方向。泰州应该运用遗产廊道理论,把运河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道体廊对待,精心设计。建设运河文化长廊。该长廊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路径创新,打“组合牌”,系统勾画“一廊盛景”,即呈现带状的历史文化长卷;旅游与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商业时尚的融合;运河文化长廊核心区空间结构则分为“起”、“承”、“转”、“合”四个序列。通扬运河文化长廊建设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遗产、文化、生态合理嫁接,构成长距离、大规模、多层次的运河文化综合体,其利用的综合效益值得期待。既要保护有形的河,又要保护无形的文化。在保护有形的河方面,要留足生态空间,划定蓝、绿、黄、紫四条控制线;对两岸植绿要常养护;要修复水面,激活水体。在保护无形的文化方面,要挖掘盐运河文化遗产,放大遗产文化效应;运用政策,吸引人才创造未来的盐运河文化;制定措施,吸引大家多出与盐运河相关的文化、文艺作品;并联手申遗。

2.采取联动机制,与长三角运河文化遗产联为一体

从历史资料看,无论是北新河,还是白塔河,都要利用一段通扬运河,方能进入邗沟——淮扬运河。镇江以东太湖流域与浙江全省的 “下江”漕船得此捷径,就无须再经过瓜洲。从这个意义上讲,通扬运河与接纳“上江”漕船的仪(征)扬(州)运河,实为左右两翼,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通扬运河完全应当与仪(征)扬(州)运河一视同仁地作为大运河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隋唐到明清1000多年间,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通过水路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大运河还把当代中国京津冀协调联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空间串联在一起。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长三角运河文化长廊,是建设江苏文化强省的独特优势。因此,应该构建联动机制,通扬运河保护与发展应该全面融入到长三角运河遗产中区,深入调查运河沿线遗产资源、加强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动大运河通扬运河遗产保护专项行动、打造大数据平台等。

3.发展特色:打造盐运河博物馆

通扬运河在历史上最大的亮点是盐运,水和盐两种重要的物质文化要素连起来的就是古盐运河。所以,体现泰州特色的建设定位能不能用“盐码头”这三个字。泰州是盐都,盐税文化流传至今,应该建设一个盐运为主题的博物馆,融合盐商、运河和盐税文化为一体,体验独特泰州地域文化。在融入长三角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既有运河文化的共性,又有盐文化的特性,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作为苏中门户的泰州,境内的通扬运河是大运河支线,只有融入到长三角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弘,才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

猜你喜欢
泰州大运河运河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幸福水天堂——泰州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银河哪比运河乡——《诗咏运河》读后感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泰州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