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综述

2018-11-13 22:41顾凡张润华
新生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国学政治传统

顾凡 张润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5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思想支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很多大学如北大清华相继建立了国学研究院,学习国学经典内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中国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才能不断发展与创新,因此,深入发掘和充分运用这一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关切。第二,充实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空前活跃,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由于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误导,自我中心主义盛行,心理健康及人格异化,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传统的道德精神在大学生价值观中淡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积极探寻国学经典的当代教育价值,有利于充实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

现实意义:受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面临很多新问题,需要社会各界进行关注和研究、解决。如何尽快的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传承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必然要成为高校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并且积极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营造出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校园和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推进我国新时期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十九大会议中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若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则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恰好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

(1)国学经典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章太炎先生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则提出“大国学”概念,涵盖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财富。学者王富仁提出“新国学”之说,他认为国学应该是包括古代和现当代在内的中国学术的总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中华认为,“国学” 是一个集合性或复合性很强的概念,应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或基本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就是本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有历久弥新的价值。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指出,中国保留下来的各类典籍,有一些是核心价值载体的经典。中华文化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正好就完整地体现在中华经典内。“现代三圣之一”马一浮先生认为,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即所谓:“国学者,六艺之学也”。这里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经”。他认为:“此(六艺)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赞同马一浮先生的观点,“惟有定义国学为‘六经’,就可以成为与每一个中国人都相关的学问,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内容”[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三夕认为,我国的国学经典主要包括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 道家的《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佛家的《金刚经》《圆觉经》《坛经》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二十四史、通志、通考、大典唐诗宋词元曲等著作等。

(2)国学经典的价值研究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中华先生认为,国学经典的核心价值有四:普世关怀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而不同”的共生哲学、“趋时求变”的“日新”理念[2]。学者杨坤道则秉持着要理性认识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的思想,认为国学经典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修身养德,立身做人;弘扬民族文化,坚守民族精神。中华孔子协会副会长舒大刚先生指出,国学是民族文化,关系国家的文化基因;是国家学术,关系国人的知识结构;是国家信仰,关系国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道德,关系国民的基本素质:是国家价值,关系国人的处事态度;是国家礼仪。关系国民的行为举止;是国家艺术,关系国民特有的技能。高忠芳指出国学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大有裨益。孙汝建觉得国学教育对于21世纪重拾中华民族文化,再塑国民新品格很有必要。赵淑梅认为国学教育是探索大学新型学科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的需要。

(3)国学经典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研究

将国学教育纳入现行学校教育体制必须解决其如何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问题。胡虹丽指出应从国学教育的目标、课程开发及师资培养三个方面寻找其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即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开发国学课程,释放国学教育的发展空间”、“以教师专业化为契机,融国学教育与教师发展之中”三个方面的契合,对当前高校国学教育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任志萍,刘晓黎认为国学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含着十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多相通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舒大刚先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该让学生掌握国史,需要将国学经典化为自己的技能和修养,而非皮毛接触。国学要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的,就是在技能上、修身上有一种浸润,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国学教育在国家层面应该完成国民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信仰认同,还有自己优雅的人生、幸福的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课就应该完成完整的人格培养,具有承受能力。黄超、李宪伦认为,国学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义语,是现代文化素质教育的传统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不断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进发展,其国学教育中的遗传优势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阙如,都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补缺的借鉴。

(4)国学经典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张师帅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都不够,载体也比较单一。陈继红,王易认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失衡、学科立场的辨识度不足、“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质模糊及研究方法中的误区。桂署钦认为,当下国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无法深入推进,主要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对国学价值缺少科学认识、高校尚未形成长效教育机制、教育经费投入略显不足、大学生自身存在专业至上的思想等。赵泽林,曾斌荣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中严重缺失的社会背景在于近一百年以来的两次文化运动、经济基础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上,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不仅是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内容,同时也是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径。

(5)国学经典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朱景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需要,应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践上应整合社会力量,形成管理合力。饶艳华觉得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大胆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将漫画请进国学课、将流行歌曲唱进国学课、将动画送进国学课等方法去开展国学教育,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时尚潮流中接受国学,认可国学。吴芮凌认为,发挥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课程主渠道作用;加强实践育人;增强网络传播的主动性;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中国国学经典专门研究的大多还是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这些属于“儒学文化圈”的国家在历史上都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以国学经典中的儒家学说为主导进行研究,有些习俗和思想甚至延续至今。

韩国学者崔英辰主编的《韩国儒学思想研究》,该书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了儒家思想的起源和核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儒家思想在韩国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崔英辰认为只有对儒家思想有了大致的了解,最后结合韩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针对儒学资本主义该一新的时代课题,反思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而日本则重视对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涌现了一批重视《论语》教育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中的足利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2年就编辑出版了《论语抄》,1999年又编写了专门供小学生诵读的《论语》。新加坡也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它是第一个将儒家思想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中的现代国家。在教育的具体程序和方法上,新加坡纳入教学计划的道德教育类课程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特征进行总体设计,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采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和教材。此外,新加坡的学校还十分注重在各门学科中渗透礼仪、风俗、音乐、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常年坚持开展“礼貌运动”。除了亚洲国家外,西方不少学者对中国的国学经典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在研究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方面,西方学者都普遍认为儒家传统对现在教育是有价值的,尽管它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曾一度中断,但是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姚新中在其《儒教与基督教的智慧》一书中认为,儒家所主张的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精神十分重要,认为它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Douglas C. Smith在其著作The Confucian Continuum: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aiwan中指出,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仍在现代的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即使已经不占主导地位。

英国侧重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教育,通过对少数族裔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文化专题、社会重构、学校整体改革等方法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消除对传统文化的歧视。德国重视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育,利用博物馆、节假日、民间组织的作用,从小培养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荷兰注重文化上的“认同”与“尊重”,在保持本国传统文化与他国文化输入之间的平衡下,支持多元文化发展。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关于国学经典教育的并不多,他们的研究重点是本国的民族传统与种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国内学者截止目前,大多研究的是国学经典的概念内涵、范围、价值,但研究国学经典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如何开展、作用、以及实现途径则不多,不够丰富,实证调查也相对较少。因此,今后深入研究国学经典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作用、以及通过调查结果来提出增强国学经典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途径,会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国学政治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