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晖 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学校建筑是一项重要的建筑形式,我国大学建筑起源于住宅,之后又演变为私塾,最后成熟与书院,也是中国大学建筑景观的雏形.溯流而上,中国古代社会教育虽然没有大学之形,但却有大学之实.公元前2000多年,虞舜之时,即有"上庠";到了汉朝,中央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学渐入,便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变法之声顿起,天津中西学堂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1898年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成长过程,其校舍吸取了西方的建筑经验,成为了近代校园建筑景观的历史遗存之一,建筑形式仍保持着欧洲古典式和折中主义面貌.
一般认为,美国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这一时期出现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中世纪大学在它诞生之前"不是一块土地,一群建筑, 不是一个章程,而是老师和学生的社团和协会."中世纪校园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大多采用封闭式庭院模式.
国外校园规划从工业革命阶段已经开始.18世纪美国校园规划多种多样,但多数呈开放性的特点.19世纪工业革命后,世界高教中心从欧洲移到美国.校园规划多采用欧姆斯特的思想,形成了后期美国自由式布局风格与特色.20世纪美国大学校园规划呈多样化,特别是二战后,校园建筑形象呈多层次、多元化、多格局的局面,并追求个性化风格.目前发展趋势为在校园设计中着重
利用地形、地貌以及优美的环境,考虑整体规划原则,注重校园与城市的融合.
建筑师何镜堂院士曾经说过:"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一栋建筑自诞生之初就已经影响到了它附近的环境,同时也受到了它周围环境的影响,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了当地文化和已有建筑的制约.
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国大学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学校大门气派而威严,高高的围墙把学校与外界隔离,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院墙内进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景观建筑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人相对封闭,含蓄,内敛,说话委婉,谨慎,用一道无形的墙来保护自己.
在美国高等学校校园中,凡是具有引力的校园景观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环境.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以下我们会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2.2.1 中美生活模式差异
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中美两国的生活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我国大学大多使用在多层或高层建筑,而美国的城镇乡村大学遍布的是低层建筑.除了大城市的中心,大学建有一些高层建筑,大量开发的是低层联排建筑和低层独立建筑,尤其以独立建筑深受青睐.
2.2.2 中美建筑景观空间的布局差异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与中国相反,美国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美国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2.2.3 中美大学校园建筑景观结构体系差异
美国大学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或钢筋砼结构,而低层建筑则大多采用木结构.这与我国大学建筑大量采用钢筋砼或混合结构的状况,显著不同.美国大学建筑那些砖砌或石贴的漂亮外墙,其实并不是结构承重所在,只是在木结构外另加的装饰而已.采用木结构体系的优点是明显的:结构自重小,大大减少了基础和地基处理的工作量;有利于产业化运作,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难度.我在一些工地看到的建房场景,只是将工厂制作的构件拼拼装装,犹如小孩搭积木似的.墙体由木构架和大空隙率填充材料组成,能很好地满足建筑的保温隔热要求;方便水、电、空调等管线敷设和日后的经常性维护,使建筑的设备设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便于室内空间的灵活布置,相应提高了建筑面积的使用效率.
大学空间的发展是一个与时间共生、在时间中渐进的过程,面对各种变化中的因素,无论多么宏伟的规划方案都难以全部实现,即使是建成的部分,在未来也会随着需求的改变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替.要想使动态的大学空间得到持续发展,校园规划的形式固然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为空间的成长和演变建立一个体系,在容许局部变化的同时又能够保持空间全体的关联与秩序,这也正是校园规划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