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华东师范大学
街道研究,以上海市香泉路为例,首先分析香泉路街道的物理空间、客观条件和空间感受三方面,大致可以对街道进行定位:脏乱差的居民生活空间.街道脏乱差现象实质引发的是居民和商铺的矛盾、舒适性与便利性的矛盾.
想要解决街道脏乱差的问题,就需要从社会问题和规划问题两个角度去剖析现象形成的内因.社会问题可分为人群构成与生活形态两部分,规划问题可分为历史变化与街道属性两部分.
人群构成需要了解研究对象的职业种类丶收入分布、人群类别、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和一些特殊现象.在生活形态方面,需要了解街道日常人次与在各时间段人的行为与意图.而道路地图则通过街道的历史变化研究其状态,收集人群对街道评价,评估街道质量.
香泉路街道从2000年到2017年,周边的建筑、居民区、商店在不断增加,服务属性固定为居民交通加商铺,休闲属性固定为散步与纳凉.
香泉路的人群构成,人车日均6000次,功能设定为生活街道,服务对象为香泉小区居民及周边务工人员.单月内到访人群基础属性中男性大约占65%,女性35%;年龄分布上,20岁-39岁约占总数的80%.在人员比例上,小区居民占55%,周边务工人员占15%,行人占20%,固定商铺占10%.根据数据可知,周边居民是香泉路主要人群,所以在后期人群结构、价值配比上,关注的导向要以居民为主.通过阿里指数、腾讯指数、百度指数、现场调研、单独采访、网络搜索和高德IPO等数据,可知相对于上海繁华地带,香泉路为小众地段.从人口流量来看,香泉路属于一条使用低频的道路.一天的时间内,香泉路上午八点人量主要集中在北段商铺、南段事业单位和中段街道小区出口.中午十二点人流量仍集中在这三个点,但人量增大.下午五点人量逐步减少.
香泉路的街道属性由于早期规划简单,基础设施不完善,从而引起了商铺占道经营行人难走路、破旧自行车车占道多年、油污泔水臭味难以忍受等三个现象,造成了脏乱差的空间体验.在街道店面使用的比例分析中,餐饮类分为商铺外卖占店面的46%、务工人员就餐27%、过路行人就餐18%、周边居民就餐9%.果蔬便利类分为周边居民购买65%,务工人员购买15%,过路行人购买15%,其他5%.生活服务类分为周边居民使用次数占75%,过路行人10%,务工人员10%,其他5%.通过这些信息可知,周边居民是香泉路主要群体.但由于街道服务属性过于单一、服务范围缩小丶服务人群单一,人群构成不协调,休闲属性逐渐弱化,生活形态分差明显,各人群融合不足,历史街道优势不断消弱等原因.街道的存在必要性在削弱,导致街道现状与人群利益面临调整改变.
作者认为街道价值比是指通过街道主体的分布比例和主体实际上发挥的功能、价值之间的协调关系.一般多指街道的功能性价值比例,就拿功能性来说,包括交通、商业、休闲属性,三者可根据现成已知的比值和其相关比值的比例来大致计算出合理合适的比例.简单的说就是拿现有的比例,和实际该有的比例对比,使二者相协调,得到适合的比值.不通过臆测的主观判断得到一个客观存在的合适比值,做到一唯性,凡事有据可依.例如在街道改造的过程中,可能只是简单的增加休息座椅,却改变了街道的绿占比而使得街道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舒适度.
街道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功能性、艺术性和文化属性.其中功能性是主要构成部分,所有又称街道功能价值比.功能性有交通、商业、休闲三个影响要素,分别在价值比中对应的是道占比、商占比与绿占比.街道价值分布应做到和谐舒适:沿街功能分布均衡,配比适当,给人舒适、自然、协调的感觉.
香泉路的街道道占比上,人行道1,实际使用率0,机动车行道4,实际使用率2.非机动车道0,实际使用率0.商铺店面2,实际使用率2.街道人群比,人群结构比上,居民4、务工2、路人3、商铺1,实际消费比,居民4、务工3、路人2、商铺1.从街道功能比例上看,虽然香泉路商业占比不高,但商铺依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在街道功能结构上.道占比上,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分别是6:4:0,实际使用比例3:4:3.商占比上,餐饮、蔬果便利、生活服务分别是3:3:4.绿占比上,居民、务工、路人、商铺分别书4:1:1:4.从街道等级上看,香泉路日益成为小区群内部街道(城中村)但依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研究街道相关内容,现状合适与否,哪些是有用需要保留的,哪些是无用需要剔除的,这些都需要甚重考虑、仔细研究,通过价值比分析,可以根据相应主体所占资源的比例,来进行功能的重新分布.做到最适合的调整与改变,从而花费最小的代价,尽可能的完成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