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泱达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成都 61005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要振兴,治理要先行,乡村治理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当前,在大旅游的发展趋势下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推动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全域旅游的提出更是为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注入了一道全新的活力.因而,研究全域旅游下的乡村地区如何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治理是指各参与主体围绕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相互合作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调控,构建乡村秩序的过程.不同于简单的乡村管理,乡村治理重心在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进而形成善治,亦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治管理.从古至今,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1949年建国前的"县政绅治",由于我国施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我国乡村地区并不属于国家基层政权,仅指一种地域单位,此时的乡村治理往往依靠一些乡绅或受过诗书礼仪教化的本地乡民设立一些非官方的乡村社会组织机构治理.其次是建国后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在土地改革,合作化运作,人民公社化三大政治运动中,乡村治理逐渐趋于国家化,国家开始介入管理和控制.而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的乡村治理又进入了新的国家治理下的"乡政村治".国家把乡村主动权交还农村,国家开始由管理变成治理,开始施行村民自治.如今,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又提出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治理乡村,采用统筹城乡发展治理模式.
当前,尽管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受限于长时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乡村治理过程中仍受到诸多困难与挑战影响我国乡村地区的发展.如乡村"空心化","三留守"问题,自治主体缺失;乡村债务沉重,关系"利益化",德治约束不强;矛盾"复杂化",治理主体冲突加剧,法制保障不健全;生态环境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宗族势力干扰,影响乡村和谐.
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产业为优势产业的目的地综合发展理念,倡导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共同管理,全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吸引物,打造全时空和全过程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体验.对于乡村地区来说,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保存完好,旅游资源富集,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既可以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又能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地区主要是以发展农业第一产业为主导,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而全域旅游的提出既可以保障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尤其是推动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在发展全域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通过承接大量的旅游流,利用旅游的推动作用,提升二三产业的基础设施和运作模式,可以全面提升乡村治理中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政策调整、产品创新、资源配置、环境整治、部门协同等.
发展全域旅游尤其需要重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五化"问题,其中农业现代化问题是乡村地区关注的首要问题.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土地是其非常重要的资源,因此用共享发展理念定位全域旅游是非常有效的.当前,我国推出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允许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依法进行金融担保或参与资本入股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在国家有关土地流转等土地改革政策指引下,农村还可以探索多种方式解决乡村旅游用地及资源流转等问题,积极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促进农民转型就业,强化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增进人民福祉.
全域旅游是一种各部门共同管理,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发展理念,它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因此只有把涉及游客消费环节的工作做好,就能让游客多停留多消费,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当前,由于深受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影响,乡村地区"空心化""留守化"问题突出,乡村中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孤寡老人和孩子,地广人稀,乡村社会经济日趋凋敝.全域旅游的提出则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一个就业机会,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可以离土不离乡,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收入,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社会和谐.
全域旅游强调全局整合、协同共享.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面对市场上供需不平衡,积极进行资源信息共享,采取全面协调共同推动模式.当前,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仍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一大障碍,引发诸多乡村债务,乡村法制,生态环境等乡村治理难题.因此,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则可以通过统筹城乡管理与部署,实现乡村与城市资源信息互通,城市反哺农村,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实现协调共享发展.
一、区域联动,实现城乡统筹
立足全域联动和城乡统筹的视角,结合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通过积极自我审视,整合自身资源,挖掘自身价值,把握区域政策,功能、空间、资源要素.提炼美丽乡村特征与精髓,从全域定位出发提出美丽乡村的发展主题和方向,梳理乡村现有资源禀赋,在特色定位的主线导向下,利用现有资源水平,结合未来发展的预判,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拟定策略.
二、全民参与,强化村民自治
全域旅游倡导全民参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建设.当地原生居民既是乡村运行的参与者,也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因此,要重视农民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培育,构建村民公共事务参与自治平台.推行政经分离,注意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和混合居住的前瞻性因素,协调好本地村民和"外来村民"的利益诉求,促进乡村社区和谐发展.
三、人才导向,注重乡贤文化
实现乡村善治,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还离不开乡村治理的人才.乡贤作为乡村中引导村镇发展的佼佼者,在乡村的治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从古至今在乡村社会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要重视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以及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践行功能和示范功能,促进人力资源从乡村流出再返回乡村.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而综合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如何处理好乡村治理问题关系到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因此,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可以立足区域联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全民参与,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强化人才导向,弘扬乡贤文化精神,进而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形成乡村善治,最终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