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鑫龙 四川省西充县古楼镇小学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 "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首先,有很多品德社会课教师自身对这门课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在课堂中只是走过场一样的讲讲课文,观看一些视频了事.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巨大而迅速的变化,一件事就可能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很大影响,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把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当成重要任务去完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详细的讲解课文,更应该创设出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思想问题讲出来,组织学生们一起进行讨论.其次,品德社会课的教材选篇有些过于老套,讲述的内容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而且对于人生哲理和做人道理的讲述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或者说理解了但是没有真正记到心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照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实效.第一,可以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教师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第二,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品德社
会课就能解决的问题,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一点一点的渗透.为配合好课上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划.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 《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