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墨”识君

2018-11-13 19:35王俊远
艺术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直觉艺术创作艺术家

王俊远

王俊远: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潘悦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年轻艺术家。她身上带有典型90后的时代烙印。敏感、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些许偏执的态度,是她在创作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建构逻辑。艺术成了她面对世界、面对生活的独白。

《墨·非攻》是潘悦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材料,它是有机的可变的,同时存在着功能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属性。在中国的传统文房,笔墨纸砚,承载了太多历史的文化介质功能。墨在中国古人的文化生活中地位很高,“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其在文字书写及书画艺术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墨也是一个很难驾驭的材料。前人先入为主的定义,让墨本身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符号。潘悦面对这个有难度的挑战,选择单刀直入,深入到传统徽墨的发源地——安徽歙县,从制墨的技术原理,到制作过程的材料变化,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实验探索。加之她对材料有着独特的敏感认识,让她掌握了大量宝贵的材料素材。有趣的是,潘悦是个安徽女孩,她对“墨”不由自主的选择,是否是沁浸在血液里的家乡情结,或是对成长环境的文化认同?这一点不得而知,但确定的是,最终决定这些的是她在创作时的直觉。

直觉,是艺术家创作的有效法宝。它不是可控可视的具体,而是凝结交织在内心的灵感与智慧。艺术创作的直觉,看似蜻蜓点水,其实需要艰苦的艺术学习而培养起来。潘悦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院良好的艺术气氛,扎实的专业训练,让她在艺术创作时得心应手,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创作方法,也形成了相对清晰的作品面貌。从她一系列的作品,总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这不仅源于她自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在艺术创作中的直觉选择,这成为她与之不同的艺术面貌。《墨·非攻》作品中,她把“墨”与“墨者”的文化概念重构,通过对两者的解构重置,在形式语言上打破固有认知,塑造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数千个用墨做成的箭簇,像在空间中“墨”的挥毫。箭簇是冷兵器,文字是软兵器。墨,在其中有着不可言说的微妙关系。这种细腻的艺术表达,也是潘悦作为女性艺术家的特征所在。生活中,潘悦有着敏感的特质,让她对周边的人或物有着强烈的内心反应。她积极、严谨、执着的创作态度,成全了《墨·非攻》作品的形式语言和特殊的艺术力量。

《非墨实验》是潘悦最近一段时间的创作研究。她已经从“墨”本身跳离,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材料探索。“墨”不仅是墨块墨料,也不仅仅是“笔墨”中指代的墨,而是根本的物理的更大范畴的“墨”,脱离了人为定义的“墨”。这听起来觉得有些绕口,但潘悦用作品完整表达了这些。黑色颜料的肆意流淌,又止于透明树脂的定格。江南烟雨的黑瓦白墙,像是“墨”曾在纸本变幻的变体。潘悦借用了两把镜子;一把显微镜,带我们看到微观视野的“墨”,墨的蜿蜒形态,墨的厚积或薄散,犹如跳脱的生灵,在不经意间留下墨的痕迹。一把放大镜,在跨过了时间的藩篱,带我们看那建筑色彩和音乐的和谐,犹如一曲黑白琴键弹出的绝美音符。“墨”在《非墨实验》作品中,成为了一种构成和谐的可能。就像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年岁的力量》中所说:两个个体本不存在着和谐,是要靠不断的营造。营造,就是潘悦在作品中隐藏的艺术表达诉求。因为“营造”,是人类的智慧,无论是纸张上的墨色,还是江南徽派建筑的黑白搭配,都凝结着创造力的光芒。这种创造力,在作品形式上和作品的艺术本体的表述中,都有着深入研究的体现,这使得潘悦的作品进入到当代艺术的语境,在观念性和材料语言上,有了更多讨论的可能。这一点,作为一位青年艺术家,是非常宝贵的艺术经验。

艺术,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可能,也有“无用之用”的气质。优秀艺术家创作出作品,常给我们惊鸿一瞥的刺激。潘悦用“墨”,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拭目以待,见“墨”识君。

猜你喜欢
直觉艺术创作艺术家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你的直觉靠谱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