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鲜莉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低收入家庭在很多方面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不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平台,使孩子缺乏自信心。部分家庭由于长年在外工作,不能陪伴孩子成长,使孩子在生活中缺少关爱,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很多父母在外工作会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而老人在监管上对孩子太过放纵,导致儿童整体素质偏低以及行为出现偏差。每个孩子由于性格不同,因此,在行为上也有所不同,有的会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对生活的态度较为消极;有的就是胆大妄为,过于偏激,容易受情绪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由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过于疏忽,使孩子行为怪异,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对孩子的健康以及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
家庭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孩子在温暖快乐的环境下成长,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并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在生活中,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去与他人交流,父母可以带动孩子的积极性,通过关心与爱护,使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好的老师,通过家庭教育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有了父母做后盾,孩子就会增加自信,且有足够的安全感。而父母的外出务工导致了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亲子教育的缺失和中断,势必会对留守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很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般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就会把孩子交给长辈抚养,而老人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娇惯,对孩子较为放纵,在生活中对孩子没有实施正确的管教方式,在学习上也没有尽到监督义务,导致儿童在心理和生活上出现各种问题。老人的想法在教育上过于传统,与儿童的思想得不到共识,因此,使孩子的视野较为狭隘。由于思想落后,严重影响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问题,导致教育机构不够完善,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束缚。教育是培养孩子传统美德与提高自身素质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孩子在教育中,可以学到知识,开拓视野,而农村学习条件较差,无论是对于教育环境、教育器材以及书本教材都非常有限。对于农村来讲,大多数学校的环境多数是活动空间范围小,教育器材不够新颖,在结构上特别简单等。学习条件过于贫苦,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乐趣,孩子的很多特长没有发挥空间,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教育中,老师是孩子的引导者,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而农村教师在教育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往往太过单一,在课堂中又很少与学生沟通,无法带动课堂气氛。农村教师在思想上与城镇教师有一定差距,在授课过程中农村教师大多数以原有书本教材为主,而城镇教师会运用课外教材来提升学生思维意识,为学生创造富有的创新空间。由此可见,在师资水平上农村教师落后于城镇教师,大大影响农村孩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政府应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尤其针对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首先政府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对农村家庭给予关注,为家庭提供一些补给,或者为当地建立公益活动,使社会爱心人士多多关心留守儿童,也可以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引进满足环境需求的项目及种植庄稼等,使其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农村劳动力不再外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问题。
其次,对于农村学校加强教育器材的投入,比如增加操场面积,投放运动器材,使孩子接触更多的新鲜东西,增加兴趣爱好。最后,在学习教材中增加丰富的知识内容,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每个学校都要保证有够师生使用的电脑,使教师通过网络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增强孩子的求知欲,使他们有动力更积极地学习知识。
再次,应在政策方面制定上如教育、财政、宣传、管理等方面向留守儿童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各级行政机构组织应为留守儿童提供应有帮助。目前,阻挡留守儿童进城读书的最大壁垒就是僵化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要真正解决留守问题就要打破这僵化的制度,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相应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步伐,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异地高考,逐步拆除城乡壁垒,只有这样,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才能跟随父母,让其家庭教育不再缺失。
最后,政府要组织教育团队定时下乡辅助当地完成教育工作。例如,政府对城镇教师实施下乡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组建的教育团队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在下乡前要充分准备教材内容,其内容丰富有趣。教师要以开拓留守儿童视野为出发点,使孩子对未来有所憧憬,为孩子的学业提供帮助。
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加速发展农村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改善农村的人文环境,引导和丰富农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农民生活的精神内涵。为下一代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其次,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传播法治的思想理念,弘扬民主平等的法治精神,建构与时俱进的法治文明,通过社会化教育引导孩子正确树立人生观。
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社会教育是前两者的延续和补充。只有三者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这既是缺位家庭父母和留守儿童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中小学和托管式幼儿园,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和成长成才的摇篮。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不仅可以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且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安全。建立代管家长制,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的关爱,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缺位家庭、缺失亲子教育的留守儿童得到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农村学校要加大农村师资教育与管理力度,农村教师要吸取城镇教师的优点,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教材内容,增加知识的吸引力。虽然外界对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基础以及精神关怀,但这种关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能帮助到孩子的还是教育,知识就是力量。强大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农村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百分百地投入到教育中,不但要给予留守儿童学业上的帮助,同时要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农村学校也应根据当地经济文化设置一些特定课程。学校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学校教师的特点,开设一些专门的地方课程。这些课程应该主要包括安全、道德、心理和当地经济文化宣传与建设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热爱本土并培养学生建设本地的愿望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量弥补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部分。帮助孩子平稳的度过“留守”的时期。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富裕地区,国家都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尤其针对农村低收入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力度,使他们不受现实压迫,通过知识改变生活困境,不但为国家培养综合性全能人才,同时也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