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筑底—都市新演艺空间的发展趋向

2018-11-13 07:18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演艺剧场空间

张 余

作者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

都市新演艺空间作为突破上海演艺产业瓶颈,对标欧美纽约、伦敦、亚洲东京的演艺集聚区,成为打造演艺之都的稳定性结构,新演艺空间的提出与实践,对上海演艺生态环境将带来新的影响力。演艺空间的资源配置与拓展、非剧场的演艺空间定位、条件、资源、以及运营模式都值得探索。对演艺空间的扶持政策与管理,目前上海市政府出台的文创50 条、上海11 家部委联合发文扶持演艺空间的政策,已经对演艺空间的孵化、演艺内容的孵化、演艺队伍的成长、演艺空间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勃勃生机。

演艺空间的生态环境与比较

面对国际化的都市,如果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能成为金融中心的大都市,同时也常常是著名的演艺之都,纽约第五大道的百老汇与华尔街纽交所纳斯达克具有同样的国际声誉,伦敦西区音乐剧的繁华与伦敦金融城的天量交易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也同时发布了要建设亚太演艺之都的愿景,并已初步规划形成了八个演艺集聚区的生态环境,八个环环相扣的演艺生态圈以环人民广场的“大世界演艺活力区”为核心,这里作为20 世纪初英租界与沪上老城厢相交的黄金十字线繁华商业区(以西藏路与南京路相交集)相似于伦敦西区,曾活跃着34 家剧院,而且几乎都建造在商业主干线四周的支马路拐角处,如今依然有16 家上海地标式的剧场在营业,其中有近百年历史的天蟾舞台、上海音乐厅、人民大舞台、中国大戏院等,也有上海大剧院这样的21 世纪标志式剧场,未来三年这一演艺圈将陆续扩展到30 余家剧场。从这一地处上海原点位置(上海原点设定在这一区域中心的国际饭店)的剧场群为核心扩展到四周区域,将形成北外滩演艺集聚区、南滨江演艺集聚区、虹桥演艺集聚区、复兴路演艺集聚区等不同特色的演艺圈,构成了上海演艺产业的主体。但是,从构建亚太演艺之都的宏观角度看,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相比较,目前上海的演艺产业结构有着三个瓶颈:

一是剧场生态结构的瓶颈。上海演艺产业链是一个倒金字塔形的不稳定结构,比较纽约47 家百老汇商业剧场是建立在500 多家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中小演出场所的地基上的,而上海的剧场群中300 座以下可供对外演出的场所不足15 家。二是剧场运营模式的瓶颈。上海的商业剧场几乎90%都是商铺式的运营模式,今天你家租用,明日他家租用,而非专卖式的运营,相比较纽约与伦敦,可以发现大部分剧场都是驻场式演出模式,你要看《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等等,十年来始终在定点剧场演出,像阿加莎推理剧《捕鼠器》更是在伦敦圣马丁剧院连演了65 年。驻场专卖式演出是一个非常难、需要依托长期培育孵化的过程,但是动辄1000 多人的大剧场,演出剧目是很难一下子就能驻场连演几年的,如果有中小演艺场所的实验孵化,不仅能出现更多像连演一年的沉浸式戏剧《无眠之夜》(每场300 位观众),未来还能从大量中小演出场所中脱颖而出一批优秀剧目走向大剧场。三是原创演出与演艺人才成长的瓶颈。由于大剧场演出成本动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而演出场次往往一部戏仅演数场,这对新创剧目的排演和演艺新人的演出实践都带来很大的局限性,眼下不少大剧场的新创演出剧目犹如押宝式的投排,数十上百万的投资下去的剧目,演出之后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缺少如医学般的临床试验过程,如果有演出试验基地,剧目的创排是否受到欢迎,就可以通过小剧场进行检验与修改。

针对上海演艺产业的瓶颈,从去年上海市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 条”)到今年由上海11 家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促进上海演艺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都正式提出了非剧场的演艺空间概念,文创50 条中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这一大类中,明确提出:“鼓励商业综合体引进创新演艺项目。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新建、改建剧场和演艺空间”。而在《实施办法》中,更详尽指出:“支持演艺多元融合。引导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主题酒店饭店、体育设施等引入特色演艺资源,打造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服务高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支持多元化拓展演艺空间。支持社会主体结合旧区改造、街区业态调整、新地块功能开发,在室外广场、绿地、商业综合体、办公楼宇、老厂房、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内等拓展一批中小剧场及特色演艺空间。支持社会主体依托游船、邮轮等载体打造情景化、沉浸式的体验性项目”。

新演艺空间概念的正式提出,其意义在于突破了长期以来对演艺及演出场所的单一化禁锢式的管理模式,以开放的多元化空间容纳演艺内容和形式,演艺空间的释放,必然带来演艺的百花齐放,预计未来三年后上海的新演艺空间将超过300 家,每年各类非剧场的演艺空间演出场次将超过18000 场,演艺空间的剧目每年会超过1000 个。这将为上海的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筑底,形成三个层面的超稳定演艺金字塔结构。

演艺空间的资源配置与拓展

新演艺空间,如果从功能上来分析,更准确的定位应该是非剧场的演艺空间,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演出审批制度主要把演艺禁锢在剧场内,使演艺的表现形式单一化。上海文创50 条和促进演艺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的出台,让上海城市演艺的翅膀重新振飞,如今商业越来越艺术化,而第三生活空间的流行,让演艺成为我们的休闲生活方式。在我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新演艺空间的资源与优势在哪,会呈现出怎样的空间呢。从对城市演艺空间的分析调研,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转型。如今大体量的商业中心都在着力转型成文化综合体,通过文化附加值导入流量和吸引住消费群体,近期从南京路步行街商厦的纷纷改建看,都打起了文化品牌,第一商业百货中心、东方商厦、世贸商厦等都预留了大面积空间作为文化活动的举办地,近几年开张的大悦城、环球港、美罗城等的演艺活动也已成为常态,并都把打造演艺空间或演艺剧场作为亮色。上海特色的外国街二期规划和新建的阿拉城,正在建设中的曾是上海地王的董家渡金融城等,其运营方都明确表示设计文创演艺空间是一抹亮色。因此商业综合体在未来也是演艺空间的集聚区之一。

文化产业园区的演艺空间。上海目前有52 家挂牌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还有大批老厂房转型的文创与科技园区,随着上海对城区改造从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的变化,更多产业园区会形成,作为以新兴产业和年轻一代聚集的园区,时尚文化和演艺无疑成为相同的兴趣所在,如果纳入到新演艺空间的孵化平台,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演艺像一颗颗夜明珠般串起了上海的演艺产业。新建不久的宝山智慧湾产业园区,不仅自己建造了标准的剧场,以非遗戏曲为特色与著名京剧演员史依弘合作,命名依弘剧场,同时还将以不同风格的创客场地形成四五个演艺空间。今后,更多缺乏文化亮点的文化产业园区,会在演艺空间所能展现的戏剧、音乐、舞蹈、秀场、曲艺等传统与当代新演艺样式中选择自己的特色。

不同产业领域的演艺空间。新演艺空间的推动与促进,也带来视觉感官和想象力的创新,演艺空间实质上并非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概念,更多的是创意领域的演艺空间。上海的文创50 条为这种创新铺展了一条思维新路,并给予了支持。于是,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物理空间,其实都能转化为演艺空间,曾在2001 年尝试过真汉咖啡剧场演艺的现代人剧社,前不久与虹桥新天地的五星设计酒店康得思酒店签约,在其顶层12 次方空间推出环境戏剧演出季,连推5 部零距离体验式戏剧,真实的环境奢华的空间让看一场演出成为一次社交活动,看戏像参加一场派对。言几又书店内的小剧场空间,在阅读的瞬间或许会迎来一场《鼠疫》《雪莉·瓦伦丁》或是《1984》的演出。在南园幽静的星露阁会所,一场现代沟通力对话的心理剧不知不觉的在身边出现,也许这里在茗茶品红酒的同时成为了独特的心理演艺空间。当我们今天盛装出席大剧院观看一场交响乐或是歌剧,明天也许我们身着休闲放松地仰躺在泳池边,看了一出环境戏剧《娜当纳的灵光》。于是,酒吧、咖啡厅、会所、书店、展厅、画廊.......不经意间我们就撞上了一场演出,而演艺的增值效应,又为不同产业领域带来了欢笑。

完善的社区公益演艺空间。上海目前有着稳定的社区公益演出配送系统,其中一半以上由上海众多的民营院团承担着演出,深入到各个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演出内容也从满足老年观众群体扩展到城市年轻一代,虽然公益配送演出不是商业性演艺,但也是上海演艺生态圈中的一环,特别是一老一少,老有所乐、少有所得,未来的演艺青年观众群体正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而每年数千场的公益演出也是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基础性建设。

从上海城市更新工业转型机构的统计数据看,上海可供利用与闲置的空间有4000 多个,如果能有10%的转换,上海集聚的新演艺空间将能为演艺之都建设筑底,那么涌现的演艺空间资源如何配置,能不能转化为有效演出呢。这就涉及上海演艺生态环境的另一面,谁来承担大体量的演艺空间,我们有没有足够的配置,调研的结果表明,上海的底部演艺人才群体正面临着大量闲置与外流,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造成每年演艺专业毕业生海漂无业,纷纷转行或外流,年轻一代群体缺乏演艺磨练,又使得优秀人才难以冒尖。从专业院校看,上海除了知名的表演艺术院校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谢晋影视学院、上海同济新媒体传播学院等之外,还将近有12 所影视表演类学院或表演专业,即使理工类的大学如上海理工大学也都设有表演专业,体育类的上海体育运动学院也有表演系,如此庞大的表演专业群体,每年的毕业生超过2000 人,但是能够容纳招收毕业生的国有院团是以个位数计的,如果创业,目前上海市区的大剧场不仅档期满满,即使有空档,但数十万的成本也不是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所能承担的。从机构看,上海国有院团18 家,而民营院团超过了200家,民营院团中,除了排在第一梯队的约有30 余家能够进入大剧场演出,其余的也都缺少合适的演出场所。上海每年的演出经纪人考证也是一年二度的热门,按每次约800 人左右考证,每年大致有1000人左右获得演出经纪人证,20 余年里这一群体也是非常庞大的。具有演出经纪资质的文化公司在上海历年来注册登记的也超过了千家,正可谓大上海有着千军万马的演艺大军,但是仅仅在市中心的四十余家大剧场,全年早已被来自国外的著名演艺团体、国内的知名演艺团体和上海的主要演艺院团所签满,于是,更多中小型的演艺机构和大批演艺新人,在这个倒金字塔形的演艺结构下,已无立锥之地,一年年产生,一年年散去,长此以往,大剧场的演出再繁华,其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其基础是薄弱的,相比纽约近百年形成的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上尖下大的模式,上海亚洲演艺之都的建设,当务之急是筑底蓄水,通过数百家新演艺空间的基础建设,蓄住演艺人才之水,才能让海派演艺的洪流奔腾。

演艺空间的扶持政策与管理

上海文创50 条与促进演艺产业实施办法的出台,表明在顶层设计层面已经先行,为上海未来的演出业保驾护航、给予了政策的扶持。但是,政策的开放并不是放任自流,任何产业的兴起,如果无序的蜂拥而上,只会让新生的产儿窒息在摇篮之中,工业如此、商业是如此、新科技也是如此,作为最有生命活力富于个性的演艺产业更是如此。

制定上海新演艺空间的行业标准,通过试行运营逐步扩大,以行业组织的管理促进新演艺空间的发展,如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五年前率先尝试的街头艺人管理模式,使原本的难题转变成了城市的一张名片。新演艺空间涉及场地、演艺经纪、演艺团体与演员三方面,又涉及演艺内容的审批,场地的消防安全,人员的导流等等专业要素。

通过演出行业组织的评估,新演艺空间获得消防安全许可的进行演艺场所备案制,纳入行业管理考评,2018 年上海文化主管部门的专项扶持资金已经先行出台了演艺空间年度演出超过50 场可以申请场地补贴,虽然还少有申报,但这一个演出场次标准的发布,实际上为新演艺空间的演出场次确定了基本要素。预计2019 年新演艺空间的运行,将会有一批达标的演艺空间获得政策扶持。

新演艺空间的行业管理,同时将严格执行营业性演出剧目内容的申报审批,按《演出法》的要求,非剧场的演艺空间通过演出经纪机构代理,演出剧目内容实行一戏一报的演出许可制度,纷呈多姿的新演艺空间才能在政策的扶持下进入良性循环。一年一度的江浙沪长三角演出交易会,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民营演出交易会,以及一年一度的中国(北京)演出博览会等等,都是新演艺空间与演艺机构合作的契合点,特别是新演艺空间演出的灵活性,可以快速复制并走向国内各大城市的新演艺空间,多年前在上海演艺空间探索环境戏剧的现代人剧社、东方秀小剧场管理公司带着上海孵化的新演艺空间剧目在青岛、杭州等地演出获得了热烈反响。

在笔者看来,上海新演艺空间未来三年如果达到300 家,不仅能够为打造上海亚洲演艺之都筑底,而且能把每年十几所拥有表演专业的毕业生群体成为新演艺空间海漂的人才集聚区,未来的文化高峰人才和演艺名作也许就通过这一个个演艺空间孵化出来,其原创力和创作作品最初都会如新芽般在空间自由生长,而后成为知名IP。演艺的金字塔只有依托着稳固的地基和庞大的底座,才能伸向天空。

猜你喜欢
演艺剧场空间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开心剧场
旅游演艺的生意经
开心剧场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