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林 孙铭阳
2018年6月16日至17日,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南开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刘俐俐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教授出席并致辞。研讨会汇集了来自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文艺评论价值体系与文化符号学的互鉴与互渗”展开讨论。17日上午,本次会议青年学者论坛举行,十余名青年学者和在读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
当今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现状如何,有哪些基本问题?如何设置批评的价值标准?哪些跨学科的学理资源可以借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刘俐俐教授在开幕致辞中介绍,南开大学“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课题团队和四川大学“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课题团队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建设任务,在研究对象、视野、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两者互补性也很强,这次跨学科对话正好起到互补、互渗的作用。
文艺学的概念来自苏俄,主要为文学各分支学科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涵盖面非常广,这决定了它最主要特点是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是文艺学面对当下文学批评的重要课题,价值标准的建立对文学艺术活动未来发展有很强的导向和制约作用。会议上,学者们达成了共识:文艺评论的价值标准具有生成性、多元和动态特点,单一价值尺度无法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如何处理价值标准的多元性、多层次性与综合性、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并且实现生成性规律,是本次会议问题域的重要问题。
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认为,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但基础性本质可归约。借助底线伦理的概念,刘俐俐教授提出了价值体系的底线与文学资格认定的问题,底线是科学的、客观的,这样建立起来的文艺批评的价值体系才是有学理的、负责任的。另一方面,这种底线又意味着需要对文学进行资格认定,允许底线之上丰富复杂的多样态文学作品存在。导向性和可归约性与文学作品不可复制的个性化之间存在矛盾,但并不等同于对立。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文艺评论的价值标准在动态发展中自我调整。这需要大历史眼光,认识到文艺形成的漫长过程和诸多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基本为单一固定,甚至非文学的。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从学科史的角度梳理了文艺价值从单一价值观到综合价值观的过程,综合价值论承认文艺价值的多样性,审美价值在文艺价值中则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谭好哲教授界定了审美价值包含的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审美价值与文艺的自律性相关,是与认识价值、伦理价值、交往价值等不同的概念;广义的审美价值以文艺的审美价值为基础,是融多种社会价值为一体的概念。以广义的审美价值为基础,实际上是让我们回到文艺美学的“感性学”起源进行再认识,符合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
无论艺术活动的审美基础,还是文艺批评的价值体系,都离不开人的维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亚敏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基础上,关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文学的基础是人,价值判断也是为了人。这里所说的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胡亚敏教授强调,自由人的联合体意味着他人是对自由的限制,以规则和契约为前提,这也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蕴含的意义。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将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体现在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中,就是对价值判断做出新的设想和阐释。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赵奎英教授从现象学领域分析了艺术符号意义的四个层面——存在意义、概念意义、关联意义和实行意义。她借用海德格尔所说的“让存在者存在”的观点,认为存在意义构成了符号整体意义的基础,符号其他层面的意义都是建立在符号的存在意义基础上的。总结过去对文学意义的界定,赵奎英教授将它们概括为认识论层面、价值论层面和存在论层面。参照文学艺术四个层面符号意义,她认为文学符号本身就有价值,现象学存在论将有助于建构一种既能切近艺术作品的存在本身,又能够保持在与世界、与人内在而又深广的意义关联中的文艺批评价值体系。
联系到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傅守祥关注的是文学的艺术操守和娱乐化的审美矫正。他认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乱象亟需将兼具中华传统美学特色与现代美学精神的“人生论美学”发扬光大,推动重建文艺的“公共性”与审美伦理。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冯毓云将大众文艺批评纳入到价值考察的范围。她认为,大众文艺批评是随着大众文化、媒介文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蓬勃发展而出现的事实,其批评主体跨越了学院的藩篱,超越了体制的辖制,具有无规范、无定法、随性、即兴、点评、传播力强等特点。从内在的价值维度上说,冯毓云教授认为大众文艺批评目前表现出多方面特征,主要包含“言说”中个体价值的张扬以及微型碎片化的批评范式的微观政治诉求等。
各位专家学者从各自熟悉的领域对如何设立文艺批评价值标准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激发了学术交流的热情,在多元、广阔的价值阐释中,使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继续向前推进。
符号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由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教授赵毅衡带领的符号学研究团队继续深化了符号学基础理论,并将其拓展到诸多文化领域。本次会议上,国内外专家们从戏剧、图像研究、艺术理论、情感研究、文本理论等方面讨论了文化符号学视野下的价值问题。赵毅衡教授报告了其近期研究的“符号基础悖论”,认为符号学是意义之学,而意义是意识与事物世界的关联,意义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有待于实现的世界。过去我们习惯地认为符号就是“一物代一物”,赵毅衡教授对此进行反驳,认为符号必然先行,迫使解释意义从不在场进入在场,如果符号是此刻的存在,解释意义就必然是未来性的,过去为组成前理解的经验,这构成了意义世界的时间性存在方式。
对此,《中国文学研究》主编、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炎秋提出异议,他认为符号包括意义固定的符号和意义有待阐明的符号,赵毅衡教授所说的先行的符号属于意义有待阐明的符号。其实,这种争议可以从索绪尔和皮尔斯分别开创的语言符号学和逻辑符号学的矛盾中找到根源。索绪尔提出的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不存在时间的先后,在他那里大部分符号需要靠任意性规约意义,即初度的意义稳定的符号。皮尔斯开创的逻辑符号学引入了解释项,那么意义世界发生的时间性存在方式就不是一种物理时间,而是逻辑阐释的时间先后。会议上,赵炎秋教授还从语言符号学的视角探析了戏剧这一体裁的特殊性。他认为,作为表演艺术,戏剧的符号能指本质上是一次性的,即便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结合符号学六要素,赵炎秋教授将戏剧种类分为所指戏剧(话剧)和能指戏剧(舞剧),戏剧表演中的多中介,亦即复杂的媒介并不是越多越好,其中动作是更重要的中介,戏剧的剧本服务于舞台演出,同时也意味着剧本的写作和阅读要能够推想出戏剧多中介的舞台演出能力。
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文学批评符号学”理论设想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的议题,力图从文化符号学的视野回答价值判断与价值标准的问题。在思想起源上,符号学属于广义的形式论,本质上是意义学。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认为,符号学是一种形式命题,而“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则属于积极命题,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区别。怎样从学理上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并实现跨越?在赵毅衡教授看来,价值的发生在形式之上,属于哲学符号学领域的目的论和价值论问题,从意义世界的形成来说,价值发生在思维活动的筹划部分。
探寻意义世界的价值发生可以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中展开。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迈克尔·兰塔副教授带来的话题是图像叙事与意识形态建构,他介绍了欧洲艺术史中大量的反犹太绘画作品,从叙事学和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图像的宏大叙事与意识形态化。他认为,为了将自我(或自我意识)与他者的集体身份区别开来,反犹太图像叙事经常上演为一出各种主人公与犹太人对手之间的虚假历史争夺战。他强调,叙事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叙事可以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也可能成为一种可怕的武器,在如今全球化浪潮的语境下,无处不在的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刻板印象与偏见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警惕。
这样的努力也反映在来自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段炼副教授的发言中。段炼副教授以米克·巴尔的视觉分析研究为个例,阐述了巴尔的图像解读方法,聚焦于其符号叙事的概念。段炼副教授认为,巴尔的图像解读贯通了文学叙事学和艺术符号学,但这种贯通实际上连接了内在的视觉形式分析和外在的意识形态批评。基于这种阐述,段炼副教授试图为巴尔的视觉分析理论和图像解读方法勾画出一个开放的结构模式,同时也为文化符号学视野下价值的发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玉平的发言虽然关注的是符号学视域中的文本意义,但他在论题中选择的符号学理论支点却具有发展出价值判断的潜力。李玉平副教授选择了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符号三元论进路,认为皮尔斯的无限衍义可以勾勒出文本的互文性轨迹。但是,他又认为无限衍义实际上不会无限下去,文本与社会、个体活动交错叠置与相互制约构成的复杂关系,例如社会伦理标准、公众价值判断等,都会限制文本意义的无限衍义。与上述作为“生成性”的价值不同,这里所说的价值是作为解释外力的价值。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长才区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两种伴随文本——泛文本和显文本,相对于伴随文本的文本可称为核心文本。王长才教授认为,随着每一次文本接受行为的区隔、感知范围的变化,核心文本和伴随文本也会随之变化,核心文本是接收者的聚焦点。这一说法启发文学的价值判断需要从文本的接受过程出发,价值判断也必然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光辉则提出了情感分析的几条规律,他认为情感的基本规律服从于情感的根本目的,情感不排斥理性,而是容纳了理性,大致包括自动生成律、与己相关律、生存主导律、情感理性互动律、测不准律等。
文化符号学视野的介入以其基础理论和具体对象研究为文艺批评的价值发生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研究理路和研究领域的打开注入了活力,在此基础上会议讨论进一步深入。
本次会议的一大特点是国内几个重点大学依托各自的重大项目构建的开阔的、长远的交流平台,这不仅在文艺学界不多见,于承办方南开大学文学院来说也不可多得。南开大学文学院刘俐俐教授负责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整合了国内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资源,集中到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艺、中国儿童文艺领域,发表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负责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依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在符号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消费文化、信息文化、生态文化、伦理研究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借助这个平台,学者们从治学理念的互渗、治学方法的反思、研究材料的发掘考据等方面展开交流。
刘俐俐教授介绍了自己研究符号学的经历,并在会上做了“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视野的正项美感与异项艺术之关系”的主题演讲,以符号方阵的形式解释了“正项艺术”“异项艺术”“正项美感”“异项美感”的关系与转化。刘俐俐教授认为,“异项艺术”与“正项艺术”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仅在“兴寄”方面可能会有差异,异项艺术转化为正项艺术需要以感觉为基础进行发现、细化和确认,即符号学所说的标出性翻转。最后,刘俐俐教授认为“正项美感”的存在语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弘扬”“继承”和“发展”的特质,“异项艺术”也有置于“正项美感”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针对刘俐俐教授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形式命题”和“积极命题”的区分,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介绍,在符号学的理论资源中还有一部分就成长在社会主义的土壤中,例如以尤里·洛特曼为代表的俄苏符号学派,对“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或有借鉴。针对赵毅衡教授提出的“符号在场则意义不在场”的基础悖论,谭好哲教授从阐释学角度进一步认为,符号的意义是解释的意义,意义的在场需要解释者的在场,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意义活动的全部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段炼副教授谈到了目前在中国文艺理论领域普遍存在的“前沿焦虑症”问题。所谓“前沿焦虑症”,就是不假思索地将非新近出现的理论当作非前沿理论,而一味追赶所谓“国际学术潮流”,这会造成将许多问题简单化的趋势。段炼副教授坦言,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很普遍,今后跨学科的研究不应该只是致力于学科叠加的薄弱环节,“以已所长,相轻所短”。他以米克·巴尔在中国学术界往往被“误读”为经典叙事理论的代表人物为例,认为研究需要回到理论原典,从全面译介开始重新了解那些被认为过时的经典理论。
来自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田淑晶副研究员发掘的材料令人耳目一新。她发言的主题是“空空如也”一词的思想越界和意义变迁,在当下这一词语佛教意味浓厚的背后,她考证出“空空如也”其实源于儒家经典,从宋朝开始,这一词语儒家色彩消泯、佛教意味增强。她认为语词的思想越界即便只是思想的迁移,没有新的思想的创生,但也有助于民族的思维思想保持活力,走向更加深刻之境。思想史的资源是“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无论结论是意义的变迁、增加还是遗失、阙如,都有利于审视当下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增强学理性品质。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卫华教授的发言是从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取的对当下文艺价值评判有裨益的“风骨”论。她从“文章为什么要有风骨”“什么样的文章才有风骨”“如何才能写出有风骨的文章”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风骨”的起源和意义争辩,承认了“风骨”在《文心雕龙》中的客观的、科学的品质。她认为,风骨是优秀诗文作品必备的一种价值,强调诗文抒情化感的作用,以史为鉴,未尝不可为当下文艺批评的价值体系以备一说。
在当代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和入手方法上,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青年教师刘家民提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价值观核心关键词研究的方案。“关键词”研究是文艺学积累的素有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是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时兴的方法。刘家民的发言论述了文学批评价值观与核心关键词研究的必要性、核心关键词的知识谱系阐释以及如何建设当下文学批评价值观的核心关键词的问题。他认为,文学批评价值观核心关键词的建设需遵循自己的特性,同时又需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
总之,依托各高校的课题项目建设展开的交流使得本次会议别具一格,问题针对性、对话性强。会议最后,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博士作闭幕致辞,感谢所有与会专家的到来,哈尔滨师范大学冯毓云教授宣布本次会议圆满闭幕。翌日,在借助本次会议的平台延伸出的青年学者论坛上,来自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就会议议题做了相关的汇报与陈述,并与部分专家继续展开交流。据了解,会议过后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将对本次会议的论文进行选择性刊登,南开大学文学院与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今后也将开展不同形式的人才交流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