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极其有效的途径。在化学实验创新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一、实验观察,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例一:银镜反应:讲授葡萄糖或者醛与银氨溶液的银镜反应时,把试管中的演示改成先由教师在玻璃葫芦中演示,再由学生自己独立在玻璃葫芦中进行银镜反应,最终制成银光闪闪的银葫芦。银葫芦制作过程见下图。
【药品、仪器和道具】
新制银氨溶液(由2.0%AgNO3,和4.0%NH3·H20配制)、10.0%葡萄糖溶液、尖嘴小塑料瓶(2只)、量筒(2只)、小烧杯(2只)(以上为同桌两人公用)、玻璃葫芦(教师在课前洁净的玻璃管吹制好,保证人手一只),彩色丝线、开水瓶(含热水)。
【实验教学步骤】
1.教师先简单进行银葫芦制作的演示实验。
2.让学生独立动手实验。
(1)分别取2.5mL银氨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在小 烧杯中混合。
(2)用尖嘴小塑料瓶将混合液注人玻璃葫芦中,再把玻璃葫芦浸在热水里。
【引导】请仔细观察葫芦中的现象变化。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玻璃葫芦由无色变灰变黑,最后又变得银光闪闪时,教室沸腾了。
二、实验操作,创新思路,激发思维
实例二:水蒸气与铁粉的反应:教材中关于水蒸气与铁粉发生置换反应的实验很难做成。分析原因主要是水蒸气通过铁粉石棉绒时,把铁粉石棉绒的温度降低了许多,大量的水蒸气进人干燥管,致使干燥剂(无水氯化钙)变成糊状,反应不能进行。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对教材上的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在制取水蒸气的烧瓶上加一只双孔橡胶塞,一个孔用导管与装铁粉石棉绒的玻璃管连接,另一个孔装上玻璃导管,再连接5cm长的乳胶管,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开始加热烧瓶和装铁粉石棉绒的玻璃管时,先把烧瓶上夹乳胶管的弹簧夹取下,让水蒸气排到空气中,当铁粉石棉绒被酒精喷灯烧成红热状态时,用弹簧夹夹住该乳胶管,大量水蒸气和铁粉石棉绒接触,水蒸气和铁粉发生置换反应,成功地完成实验。建议:装铁粉石棉绒的玻璃管选用直径小一些的,升温快,热量集中,实验成功率高。同时促使学生激发思维。创新思路。装置如下图所示。
三、探究性实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例三:氯水的水稳定性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在实际操作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确定其分解产物的性质及反应的定量关系。可以把注射器运用于该实验中,同时把这个实验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
1.在《氯气》第一课时讲到氯气与水的反应后,给学生展示一支1OOmL的注射器,然后吸取40mL新制的饱和氯水,把装置置于光线充足的地方(见下图一)。
2.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几个问题:氯水放久了会发生什么变化?其产物是什么?怎么证明?
3.在第二课时再把这个装置取出来,竖立注射器,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看到浅黄绿色溶液变成无色,注射器上部有无色气体,然后通过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从注射器中缓缓推出的气体(见下图二),从而可以推出相关反应的原理及反应物的配比关系。
这个实验不仅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应的原理,又从定量的角度反映出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氯水相关性质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要简便,易操作,突出实验现象
实例四:氨气的喷泉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兼有证明其水溶液显碱性的精彩实验。
【实验用品】
塑料瓶(矿泉水瓶或可乐瓶)、小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短玻璃导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双孔两个);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试液、水。
【气体的收集】
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浓氨水中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
【实验操作及现象】
如下:①將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塑料瓶中加人适量水,滴人酚酞,振荡;②按上图一安装好实验装置,双手紧握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在小试管中加人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迅速伸人烧瓶内,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可以看到小试管中有气泡放出,烧瓶中空气由D处橡胶管排出,烧瓶中空气排完,D处用夹子夹住,多余的氨气会由尖嘴导管排人塑料瓶中,溶于水后便可观察到瓶中酚酞试液变红色;④反应完毕,用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的水进人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通过堵住C处手指的控制,可调节塑料瓶中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可控制喷泉的大小,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
总之,化学教学实验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真正展示化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贵银.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学,2003(8).
作者简介
王俊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教15年,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