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
星期一的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以《醉翁亭记》为题,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出一套古文题,三天后交稿。
星期二 距交稿三天
合作,合作,老师每次布置作业都说让“合作”,但每个成功的范例都在考场上。这次合作不占“天时地利”,恐难成功。我们小组的四人一“相聚”,肖便嚷了起来:“哎呀,这么艰巨的工作还得吴来干。”我在一边做“指导”:“不不不,让马干,她语文好,字写得又漂亮。至于我嘛,在后面指导肖,并给予你们以精神上的支持。”“我更不行了,還是你来。”“不不,你来!”“你来,你来!”“啊——”我头都快炸了,拍拍课桌,说道:“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不如这样,这次咱们每人都写,谁也别偷懒;然后,选一份最好的,交上去。”大家点头同意了。
星期三 距交稿还有两天
一大早,大家又集合起来,拿出各自出的题,互相传阅、讨论。“哦,肖,看不出来,这些题竟出自你的笔下。”“哈,当然,昨天我可是花了一整晚时间,查《古汉语辞典》,紧跟中考形势,这套题可以说是专家级的。来来,让我看一下吴的。呦,不错嘛,最后一道文义理解题更是绝了。”看样子,每人都在这套题上面下足了工夫,题目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我们把各自的题合在一起吧。”“有道理,肖第一道题出得很好,但A项得改一下。”“最后一道题就用吴的。”“好。”
星期四 仅剩一天
试卷已经成形,马自告奋勇地担起了誊写工作。“太棒了,署上名就大功告成了。”“但……谁来当组长呢?”大家都沉默了。没想到我们竟遇上了比出题还困难的时刻。“我不当,还是从你们三个中选一个吧。”肖开口了。“这次,我觉得我们真正合作了一次,我做的工作与你们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我只想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可不想最后的时候闹出不愉快来。”马说道。“组长有什么好争的。合作就是合作,大家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我们要的是默契,而不是组长。”吴认真地说。大家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哗——”一支圆珠笔飞快地在纸上划过。署谁的名,已经无关紧要。
(江苏高邮市外国语学校九·5班)
简评
这篇记叙文以日记体的形式,叙述了一次四人合作命题的过程。文中的对话是典型的中学生的语言,真实,亲切。“我们要的是默契,而不是组长”,以及文末的一句话,使全文的主旨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