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演进的动因、特征及政策建议*

2018-11-12 17:15郭界秀王子睿
江淮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

郭界秀 王子睿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 4500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劳动力市场在稳健、渐进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经历了剧烈的变动,与其他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成就相比,劳动力市场发育在改革中并不处于滞后地位。在快速演进的过程中,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格局和导致市场分割的动因在发生着渐进性的演变,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发展表现出新的特征。因此,探析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演进的主要动因和特征,能够为新形势下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启示。

一、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演进的动因

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由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向现实的多元结构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解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基本影响因素是认识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内生演进路径的重要基础。

(一)制度因素的影响

制度是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规定着当事人的思维方式,制约着当事人的行为,构成了经济博弈基础的博弈规则以及当事人最终达到均衡的交易范围。经济转型过程中,改革开放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市场性力量的成长与壮大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孕育与发展,但是制度性因素通过影响劳动力配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成为导致多种形式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根源。当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引致的劳动力配置的交易成本高于城乡、地区、行业、企业间劳动报酬差异时,劳动力将无法实现自由流动,劳动力供求之间难以形成自发的市场均衡状态,从而阻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及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化提高。

在影响劳动力市场演进与分割的制度因素中,户籍制度限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受到学者们的格外关注。户籍制度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中最为基本的制度约束,成为妨碍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制度根源。因为户籍制度造成了保障制度的分割,城乡之间具有不同的保障制度,按属地筹资和管理的城镇社会保障体制框架体现为地区之间的保障制度的差异。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原因,拥有城镇户口的劳动力不仅垄断了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并且在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上也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历史变迁进程中,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设计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户籍和劳动就业准入等制度的过度供给导致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局面。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发育根本性的影响因素之一,经济总量和结构性因素反映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对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影响,因为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属于引致需求,对劳动力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总量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制约。

在经济总量变动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对劳动力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报酬差异所引起的劳动力产业、地区及行业之间的自发流动。在人口流动的政策法规不断放松的条件下,当地区、产业及行业间工资差距超过劳动力流动成本时,理性的劳动力将会流向收入更高的地区和行业。静态地来看,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国有垄断部门相对于非国有竞争性部门有着较高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这也是导致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由非国有竞争性部门流向国有垄断性部门的根本原因。动态地看,由于不同产业部门技术进步速度的差异,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更高的技术进步速度和更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引起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流动;在所有制部门之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成长与壮大,也引致更多的劳动力向非公有制部门的转移,这既体现出农村增量劳动力的转移,也体现出城市存量劳动力的转移;在内外经济部门间,外向型经济的快速扩张导致劳动力向外向型经济部门的转移。在中国转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城乡、地区、产业部门、所有制结构及内外经济部门间的大规模流动,构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的重要特征,这既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原有体制分割的基本事实,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发育进程中的新形态的分异与分割。

(三)劳动力异质性的影响

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劳动力同质假设不同,现实的劳动力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这是导致现实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与抽象化的理想模型分析结论不尽一致的根本原因。劳动力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差异构成了异质性的基础,也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获得需要进行投资,较高的人力资本对应着较高的生产率,劳动者要求获得较高的工资报酬。不同素质水平的劳动力会相应地根据自身的劳动力禀赋特征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即使不同的市场间劳动力工资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市场间劳动力的非同质性,不同市场间劳动力无法彼此完全相互替代,劳动力在市场间也就无法自由流动。这样,不同素质水平劳动力市场之间就形成了客观上的分割局面,这也是导致出现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之间工资收入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各自人力资本拥有状况的差异,这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当市场间的人力资本回报不等时,将诱发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人力资本回报高的市场上,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人力资本回报较低的市场上,劳动力可能减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市场间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本回报率较低的市场上,具备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将向高回报率市场转移,这既体现了劳动力市场配置要素的基本机制,也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

(四)劳动力相对供求的影响

供求相互作用的价格机制是市场配置要素的基本方式,劳动力的相对供求状况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重要动因,供求所决定的市场工资,不仅是引导劳动力流动、优化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基本信号,也是影响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总体还是局部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一直受到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的影响和制约。在整体相对过剩的基础上,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劳动力供求失衡成为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使我国城市化相对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城市地区集中了相对较多的资源,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劳动力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村土地上解放出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且人口流动的行政管制放松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地区间开放次序的不同和政策优惠程度的差异以及区位优势的影响,沿海地区较快的发展产生了相对更大的劳动力需求,在本地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条件下,中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向东部地区的大规模流动和转移。

二、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演进的特征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力市场配置方式的改革和配置效率的提升成为激发中国经济活力的基本要素,是帮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基本动力,为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塑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演进特征。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逐渐弱化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是以改革开放后制度变革作为起点,以中国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为背景发展起来的。以户籍制度和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劳动力流动限制方面的政策措施,降低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可能性,这使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造成了劳动力资源配置上的低效与整体上的无谓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持续减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流动控制政策逐渐松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配置的直接干预不断收缩,市场分割程度不断弱化,劳动力配置越来越多地开始由市场机制主导,中国劳动力市场活力被迅速激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要素的巨大潜力开始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一方面,地区性的劳动力市场开始活跃起来。农村地区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巨大劳动力市场快速发展壮大,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乡城之间劳动力流动日益常态化、规范化。城市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企业的用人自主权不断增强,劳动力配置的计划干预逐步弱化,体制内劳动力配置也朝着市场化运行的方向转变。所有制结构方面,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的配置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并且在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东西部地区之间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发展腾飞,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快速拉开。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优越的发展环境以及相对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劳动报酬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使地区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不断弱化,劳动力要素长时期、大规模地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和转移构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特色。

(二)市场分割形式日益多元化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整体分割程度不断弱化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式也在发生动态演变,开始朝着多元化分割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基于城乡二元经济形态形成的,是计划经济时代沿承下来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反映,以农村地区为核心的传统经济部门与城市为核心的现代经济部门之间的分割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转型经济的深入推进,制度性因素与其他市场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催生出一系列新维度的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被分割成一个个具有不同市场特性和行为规则的次级市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壁垒逐步降低,乡城间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城乡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在不断降低,但受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发展阶段的限制,城乡二元分割还将在很长时期内继续延续,并且表现为多元分割的基本形态。城镇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和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在以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为核心的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之外,逐渐衍生出一个体制外劳动力市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体制外劳动力市场迅速活跃、规范和成熟起来。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作为存量劳动力市场,其运行在改革开放初期,与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力配置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但是随着政企分开和企业制度改革的推进,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方式也逐步朝市场化运作转变,因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向新生的市场化就业体制的转换过程也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和工资体制的形成过程。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不断弱化的同时,劳动力市场行业间分割的趋势开始显现,这突出地体现在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相对排斥其他行业部门劳动力的流入,产生了垄断性部门与竞争性行业部门间就业机会、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显著差异。

(三)制度性因素与市场性因素此消彼长

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显著不同,由于体制运行惯性,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制度性分割的影响将长期延续,具体体现在城乡户籍制度差异所伴随的福利待遇和就业机会上的差异,体制内外劳动力就业机会和工资形成机制上的差异,形成了同质劳动力就业选择上的分割。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的活力开始被不断地释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显现,在影响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演进的因素中,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开始明显减弱,市场性因素的作用在不断加强。从形成的基础来看,外生的制度性限制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开始向市场性因素主导的分割转变。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形式的动态演变及多元化演变趋势,实际上是市场性力量不断强化的表现。随着制度性管制的放松,当企业拥有了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劳动力获得了充分的就业自主选择权,经济主体个体理性的选择引发的劳动力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的提高,并加快推进了劳动力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决定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将不断弱化,并将最终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而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过程中形成多种形式的市场分割局面,是由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和政治领域相关制度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是劳动力供求间变化与传统的社会控制体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短期均衡结果。市场分割形式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发展进步的基本趋势,是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强化的体现,这反映了传统的计划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化力量配置资源方式之间相互较量的短期均衡,而毫无疑问的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此进程中不断强化,并最终将成为主导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四)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日益发达

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分割相似,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也可以从一级(Primary)劳动力市场与次级(Secondary)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进行考察,并且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逐渐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形态,它是基于市场运行机制和劳动力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异质性而产生的。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多元性及制度分割的特征还比较明显,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一级劳动力市场范围的边界可能还很难准确界定,但是根据不同体制部门及行业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环境、工资水平和工作岗位所对应的社会地位及福利保障完善程度来划分,我国城镇一级劳动力市场至少包括国有企业、党政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为代表的原体制内劳动者,以及非公有制形式大中型企业内部的职工。其余形式就业的城市劳动力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次级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这些劳动力就业形式相对不够正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工作环境艰苦、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不够健全、劳动力升迁机会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低报酬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成为调节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劳动力成本的主要杠杆,有效地保证了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成为我国利用后发优势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基础。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由于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的要求不高,市场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成为改革开放后吸收城市新增体制外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吸纳农村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市场。由于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异质性差异程度较低,因此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随着乡城劳动力流动额外成本的不断下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持续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劳动力市场演进的政策建议

加快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提高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促进就业并改善就业结构,必须加快政策调整,为劳动力市场演进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一)以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制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

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灵活高效的统一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劳动力要素配置优化和促进就业的基本前提。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要素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仍需加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努力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的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力市场分异与分化是受劳动力特质性和客观市场性因素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分割将会是未来演进的基本趋势,这也是强化市场激励机制建设的必要前提。

要保障劳动力市场化演进的基本方向,增强市场在劳动要素配置上的效率,必须大力提高制度质量,努力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公平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壁垒,降低劳动力配置的交易成本。必须深化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差异对劳动力福利差异及劳动力乡城间转移的不利影响,逐步消除制度性限制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努力消除身份歧视和性别歧视,为低技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实现就业创造条件,充分保障低技能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社会福利,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社会就业环境,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降低其在城乡、地区、行业及所有制部门间的流动成本。逐步完善由市场决定劳动力报酬的健全工资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管与服务职能,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制定科学的劳动标准体系,健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稳步提升劳动者工资待遇水平。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训体系建设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就业结构性错配的具体表现,在我国整体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的背景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提升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促进我国就业规模的扩张和就业结构的改善,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并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应立足于提高教育质量,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衔接,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及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调整高校学科与专业结构,坚持分层分类并结合区域特色的原则确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探索需求导向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职业培训是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的重要途径,强化劳动者就业培训体系建设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战略,应加快建设覆盖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增加职业培训方面的政府资金投入,积极探索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模式,加快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水平,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应高度重视对低技能劳动力群体和农村待转移劳动力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和低技能劳动力人力资本培训的资本和人力方面的投入,积极为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提升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应该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使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充分衔接。

(三)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是决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根本性因素。以加速的工业化为特征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就业规模促进和就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基础,而第三产业的相对落后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升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就业结构的长期固化。受经济和产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第二产业在吸收就业上面临着明显的“天花板”效应。因此未来进一步增加就业、改善就业结构,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促进劳动力市场演进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就业结构的改善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出结构,大力支持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展农村地区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的空间范围。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助推就业结构的升级,以战略性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带动社会就业。要加快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努力发展具有较大就业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部门,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在融资、税收优惠、技术研发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小微企业吸纳社会各种类型就业,充分发挥就业促进主渠道的功能。积极发挥各种类型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行政收费体制改革,简政放权,降低企业的负担,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吸纳就业的能力。

(四)进一步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在不断扩大开放的基础上取得的。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中国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和贸易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就业规模不断上升,就业结构持续改善,劳动力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劳动力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当下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正处于由开放大国向开放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以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适应全球经济变化新形势下,实现我国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改善就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因此,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扩大对外资开放的领域,积极扩大利用外资,促进外资在地区和行业间的平衡发展,充分发挥,外资在创造就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鼓励劳动力在内外资企业间的自由流动,提高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效率。要保持出口规模稳定扩张与出口结构持续转型升级间的平衡,适度的规模扩张是促进就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支持,应该鼓励各种类型的企业积极扩大出口,稳步拓展就业规模,努力推动出口贸易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就业质量提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努力创造便利化条件,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促进高水平人力资本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内外双向流动。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7):4-14,22.

[2]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41-49,91.

[3]徐伟,杨波.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异与分割[M].科学出版社,2012.

[4]乔明睿,钱雪亚,姚先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户口与城乡就业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09,(1):32-41,111.

[5]沈琴琴,张艳华.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65-69,98.

[6]张昭时,钱雪亚.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两重“二元性”:理论与现实[J].学术月刊,2009,(8):76-83.

[7]蔡昉.转轨时期的就业政策选择:矫正制度性扭曲[J].中国人口科学,1999,(2):1-6.

[8]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2):1-7.

[9]孙燕铭.乡城劳动力迁移下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J].江淮论坛,2016,(1):17-26.

猜你喜欢
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梨果业劳动力现状与生产新模式探讨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自动化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工业4.0之我见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