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西大寺与敦煌第85窟《弥勒上生经变》图像比较

2018-11-10 06:18刘江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0期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北庭西大寺E204龛与敦煌第85窟弥勒经变图像,分析壁画中的内容布局及设色,证明高昌回鹘的佛教艺术不仅仅是单纯的“全盘接受”中原的风格技法,还结合其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并自成体系。一方面说明了弥勒信仰在高昌回鹘时期的延续,同时,也说明了高昌回鹘时期的佛教艺术对中原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北庭西大寺;敦煌第85窟;弥勒经变;图像比较

关于西大寺多从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对西大寺E204龛进行考证。敦煌弥勒信仰与图像学研究以日本学者最早,国内研究成果也颇丰。敦煌第85窟的专门研究有段文杰主编的《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八五窟附第一九六窟》,郑怡楠的《敦煌法荣窟研究》 《翟法荣与莫高窟第 85 窟营建的历史背景》,陈菊霞的《从莫高窟第85窟供养人看其营建和重修》 《试析莫高窟第85窟绘塑内容的表现思想》。窟顶的四披经变尤其是西披的弥勒经变关注较少,前人研究多集中在85窟的历史背景、主室禅宗经变及四壁的其他经变、供养人、塑绘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概述。

一、構图

莫高窟第85窟主室内共绘有经变14幅,位于主室西披的弥勒经变出现众多世俗的真实生活内径。经变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一方面反映出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图景,出现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另一方面,经变画的增多,往往造成画面拥塞、庞杂、凌乱、并且意境表现很不丰富。经变结构的程式化也日益明显,反而不如唐代前期经变主题鲜明、结构精炼、气魄雄伟。

“北庭西大寺佛经故事图和供养图大致绘于配殿的两侧及后壁;供养菩萨和比丘则绘于佛座的束腰处;供养人图大多绘于门内两则壁或大型壁画的下方,以及佛座束腰的两侧。这种配列位置几乎成为高昌回鹘佛寺壁画的固定程式。各类壁画的构图形式也基本一致,如E204龛的弥勒上生经变内容的主图绘在中间,两侧或四周绘以辅图,展示主题思想,其间用双线或纹带相隔;供养画的主尊像也位于中间,两侧绘着各种供养人像。”[1]构图稳定均衡,人物与场景的配置主、次,聚、散变化自如,动静相依,比例适中,节奏分明。

二、壁画内容

莫高窟第85窟弥勒经变位于其主室西披,整壁一铺大型经变画,上生与下生合为一铺。上生绘有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讲经说法的盛景,下生经中表现弥勒净土世界各情节详细地加以描绘。西大寺E204龛南壁所绘《弥勒上生经变》壁画上下及东西边缘残毁。总的来看,西大寺E204龛仅有弥勒上生经变内容,莫高窟第85窟弥勒经变上下生合为一铺,并且在下生部分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内容,形象的记录了晚唐社会许多的生活画面。从西大寺E204龛的人物形象、建筑风格以及天人手中所持的乐器均可看出其与莫高窟第85窟的形象如出一辙,均为中原内地的风格。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高昌地区弥勒信仰的兴衰与中原并不同步。隋唐之后,中原内地的弥勒信仰已经开始逐渐式微,高昌地区的弥勒信仰在晚唐时期也没有彻底消失,只是信仰趋势有所下降。

三、色彩关系

敦煌第85窟《弥勒经变》壁画以白色、暖黄色为底色,三种颜色的祥云衬托出兜率天宫的圣洁美妙,冷绿色与菩萨及飞天身上的红色天衣、飘带形成了补色对比。因为采用白色或者暖黄色为壁画的底色,所以呈现出来的整幅画面色彩既和谐统一又柔和温暖。在处理色彩结构与构图的关系上井然有序,使得整幅画面的色彩关系周密和谐,营造出兜率天宫的种种美妙。

西大寺E204龛《弥勒上生经变》是以红色基调开展的深浅层次系列,以红色或赭色为底,壁画总的趋向为暖调,色彩浓重。在墙面上敷彩过厚的话会因为墙壁返潮引起壁画的脱落,西大寺的画工在绘制时尽可能的让颜色薄一些,通过对同一色系的不同纯度的把控进行层次划分,并以绿色、蓝色描边进行对比。壁画设色,平涂与勾填二法并用,人物的衣纹飘带及山、石、花、草、树木等则兼用渲染法。这些壁画色调与构图和线条配合巧妙,充分表现了虚幻的宗教境界和佛教艺术美学意境。使佛教的宣传效果,艺术上的魅力寓于一体“动人心志”。

四、线描

线描方面,莫高窟第85窟绘画菩萨天人形象多用土红色勾线,给人以光彩灵动的感觉。下生景象中的人物形象多以淡墨描绘,给人以平凡朴实的感觉。兜率天宫上方的飞天形象,“脸型丰满,姿态妩媚,衣饰、发髻雍容华贵,人体比例适当,上身均裸露,下系长裤,飘带回旋,衣纹流畅,线条颇具功力。”[2]画工不仅表示出一个简单的形,而且运用线的技法,还表现出虚实、平面、立体、空间和质感,使人体的气质、神态突出出来。

西大寺壁画“以淡墨线起稿,然后用浓墨或土红线定线,线条以铁线描为主,间用游丝描和兰叶描,勾勒出比例合体的图案。”[3]此外,在人物衣纹的转折、飘带的舒卷有时用兰叶描;人物的发眉髭须及建筑图中的垂帘等部分也兼用游丝描。画工们用直、折、曲各种线条。以及不同线条间的粗细、疏密、浓淡、虚实互相结合,准确地绘制了种种精美的画面。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对第85窟和E204龛弥勒经变之间的比较,不难看出E204龛深受中原汉风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壁画中人物服饰、人物形象、房屋建筑等与敦煌莫高窟中晚唐的壁画内容大致相同。佛教艺术是根据佛教经典进行表现的,具有表法的作用。石窟壁画除了内容布局及设色等方面会根据洞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画工们也会根据自身的审美和艺术修养,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再创作。可见,高昌回鹘的佛教艺术不仅仅是单纯的“全盘接受”中原的风格技法,还结合其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并自成体系。一方面说明了弥勒信仰在高昌回鹘时期的延续,同时也说明了高昌回鹘时期的佛教艺术对中原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道斌.关于高昌回鹘的绘画及其特点[J].新美术,1991(3):31-40.

[2]李映洲.敦煌壁画艺术论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250.

[3]任道斌.关于高昌回鹘的绘画及其特点[J].新美术,1991(3):31-40.

本文系新疆艺术学院科研创新项目“高昌回鹘佛教弥勒上生经变壁画研究(XJART2017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江(1993–)男,新疆艺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新疆石窟艺术研究。